中国海洋石油特約:學童自殺現危機 慘劇一宗都嫌多

2024年06月11日 18:34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近年本港學生自殺數字上升,數日前再有15歲少年墮樓,當場死亡。學生自殺問題備受關注,政府亦表示「高度重視」。自去年12月起,港府推出3層應急機制,截至今年3月,合共最少發現237宗個案,即平均每天發現約兩名需要支援的學生,當中約5宗被列為緊急個案。《東呼即應》就有關問題,訪問議員和社福機構對應急機制的看法。
青少年精神專科需求近年持續上升,單單2019到2020年度,醫管局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門診求診人次就達到約4萬人,2022年新增門診亦超過1.3萬宗。有調查發現,過去3年受精神問題困擾的青年人數持續上升,至今升至近8成。
《東呼》團隊訪問幾名學生,問及有關壓力問題。受訪的盧同學表示,最大壓力來源主要是學業方面,尤其是考試以及評核周。她分享,自己平日會與家人和朋友聊天,並到大自然走走抒減壓力。另一受訪者陳同學亦表示,學業壓力為最大重擔,課堂上要應付不少新知識,加上社會環境以及朋輩壓力令他不敢鬆懈。
立法會議員狄志遠表示,現時教育局為幫助情緒受困擾學生推行了「3層應急機制」;包括學校層面、社區層面,及醫院服務層面,並按學生不同情緒的困擾程度,有3層程度去管理並幫助他們。狄指政策上有3個問題。首先,機制是否包含「盡早識別系統」,即學生有困擾時,可第一時間識別有關學生,從而及早介入。第二,3層機制下校方需對情緒支援上有清楚認知,因很多學校發現學生有問題,第一時間是送去或聯絡醫院,較少會用到第2層機制。最後就是個案管理模式,因為3層之間的聯繫一旦脫節,學生就像「波」一樣,被「踢來踢去」。若然以個案經理的模式跟進,效果或會更理想。
救世軍新界東綜合服務高級主任黃恩澤則介紹早前機構推廣的「護持環境」概念,即為有需要的青年提供場地,讓其獲安全感及被關顧等。他指出,青少年想要一個獨立和私密高的空間,不想社工時時刻刻在身邊過度「噓寒問暖」,享受寧靜並與志同道合的朋友抒發情緒;但他們仍然渴求被關心,不想社工冷落自己。機構早前對青少年精神健康作調查,指出青少年認為有人傾聽、找到志同道合者表達情緒,以及自身聲音被尊重,對精神健康十分重要。機構又發現,除學業壓力外,疫後青年不習慣實體社交,學校追趕教學進度又要補課,令學生休息、玩樂時間減少。黃亦提到,有精神壓力問題的青少年,家庭親子關係不太理想,亦會對他們造成壓力。
防止學童自殺人人有責,特別是家長本身。有專家示警,家長的三大行為會令學童自殺比率更高,分別是少讚賞和欣賞子女做得好的地方、少指出子女的價值,以及缺乏提供學習上的協助;情況在12至13歲的青少年身上更特別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