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碼劏房起居倍艱難 住戶憂被取締及租金上升

2024年06月16日 02:3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劏房居住環境惡劣,政府去年成立「解決劏房問題」工作組,將在今年8月或之前公布取締建議。民間組織劏房支援連線就獲邀於周五(21日)向房屋局提交意見,連線早前以逐家逐戶方式了解劏房戶的困難,發現有劏房面積僅約6平方米,較政府及關注團體建議劏房面積最少應有7至10平方米更細小,除一張碌架床及雪櫃、椅子外,已無額外空間。65歲的謝女士與兒子、孫子一家三口便居住這類劏房,她表示,很擔心政府檢討劏房會取締不合格的分間單位,包括自己現居的那間,憂慮或要「瞓街」;又恐租金上升,希望盡快輪候到過渡性房屋,擺脫居住困境。
謝女士一家居於觀塘區一個約6平方米的劏房,目前靠兒子做散工維生。當初選擇劏房是因為租金低,惟最近加租,加上水電等每月需付近5,000元,已佔全家收入近半。昨日(15日)工作組副組長何永賢就提到,會參考團體提出的設定劏房最低面積為7至10平方米,即謝女士的單位或會成為取締目標,她坦言擔心以後要「瞓街」。
謝女士與40多歲的兒子和中一的孫子同住。整個單位分劏成6戶,有9人同住,需共用廚廁。走入單位中間有一條狹窄的走廊,勉強可供一人通過,走廊內非常悶熱,比室外高約攝氏5至6度,也沒有燈光照明。單位的公用地方貼滿住戶公告,寫着各種注意事項,抬頭布滿住戶自行加裝的通風管道、電線。謝女士憶述,試過下雨時「跳掣」,斷電令全部人無法煮飯。加上劏房單位處於低層,樓下又有不少食肆,間中會出現老鼠、蟑螂。
狹小的劏房內,除了家居雜物外,就只有小飯桌、雪櫃和雙層床。平日兒子睡在上層,孫子與謝女士則要「孖鋪」。三人只能輪流吃飯,孫子亦要在床上做功課。劏房內雖然有窗,但空間太少,只能把衣服晾出屋外走廊,孫子夏天校服「乾唔切」,惟有多買幾件替換。不過她亦笑指自己已經算「好」,單位可裝冷氣;鄰居劏房內無窗,只能靠功效較低的流動冷氣機。
謝女士仍在輪候過渡性房屋,面對單位或會被取締,又無錢搬屋,她擔心要「瞓街」,又怕劏房數量減少而租金上升,寧願「馬馬虎虎住細啲」。類似的個案為數不少,連線了解不同住戶意見後,向政府提出建議;包括安置問題、有序取締、執法力度、起始租金,以及劏房標準。
連線發言人連瑋軒促請政府在各區提供合共不少於2萬個單位;並將安置時間延長,配合輪候公屋年期。有即時危險的劏房應立即取締,再按樓宇負荷、消防安全等評分並按序取締。連又建議當局訂立取締劏房KPI(關鍵績效指標),期望每年取締不少於1萬個劏房;同時加強執法力度,打擊違規業主。
若開始取締劏房,短期內或令租金上升。連線就建議政府引用差估署為全港單位訂立的應課差餉租值,將租值乘以150%,設立起始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