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蠕型蟎蟲與玫瑰痤瘡關係密切 雙效用藥助增治療成功率

2024年06月18日 00:01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每10個人便有1人患有玫瑰痤瘡。(陳德賢攝)
港人生活壓力大,精神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即使偶爾面部發紅或出現小膿瘡亦不以為然,但若發紅及膿瘡的位置集中於面部中央,甚至出現酒渣鼻,就有機會是患上玫瑰痤瘡。皮膚科專科醫生劉安祥指出,每10個人便有1人患有玫瑰痤瘡,常見於30歲以上的女性或膚色較淺的人士,主要影響患者臉部及眼睛,只要出現酒渣鼻或面部中央位置反覆性長時間發紅即可確診為玫瑰痤瘡。而患者亦有機會會出現眼睛發紅、出現丘疹膿瘡、皮膚乾燥及水腫等症狀。有研究則發現毛囊蠕型蟎蟲與玫瑰痤瘡關係密切,而使用雙效外用抗寄生蟲及消炎藥物則可提升治療成功率。
除了影響患者皮膚外,玫瑰痤瘡亦影響到患者的心理健康,劉安祥指根據數據統計,超過3成玫瑰痤瘡的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抑鬱,之後更有機會減低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從而造成惡性循環。另外,很多人以為玫瑰痤瘡只會影響患者的皮膚,但實則不然,劉安祥續指由於玫瑰痤瘡的發炎指數及發炎因子較皮膚健康人士高,所以患高膽固醇、冠心病及高血壓的風險亦會較高。
而玫瑰痤瘡的確切成因至今仍未清楚,但毛囊蠕型蟎蟲的研究近年受到醫學界關注,劉解釋,大部分人的皮膚上都可找到毛囊蠕型蟎蟲,通常都在皮脂較多的地方,一般而言蟲數不多並不會引起皮膚不適,但研究發現玫瑰痤瘡患者皮膚的毛囊蠕型蟎蟲較健康人士多達15至18倍,大大增加患者出現皮膚感染及發炎的風險。
李小姐約於3年前因面部皮膚出現風癩、敏感發紅等症狀向醫生求診,經醫生診斷後確診患有玫瑰痤瘡,她坦言病情為她帶來不少不便,例如每天要花額外時間清潔面部及處理膿瘡,更會影響心情,經一段時間的藥物治療後病情終於得以好轉,生活質素亦因而有所改善,現時她每日都會做好個人護膚,及避免使用太刺激性的產品,以減病情惡化的機會。
劉安祥指出,醫生通常會為玫瑰痤瘡患者處方抗生素藥物作治療,而不同研究提倡使用雙效外用抗寄生蟲及消炎藥物以治療玫瑰痤瘡,證實患者接受治療12星期後毛囊蠕型蟎蟲密度及出現發炎性病變的位置數目分別可下降99.1%及75.7%。劉安祥續指,患者亦應做好日常皮膚護理,包括保持臉部清潔及使用適合的保濕品等,同時亦應避免陽光直射,以減低皮膚受刺激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