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服務推行至今超過20年 過去5年每年約1100至1200人加入

2024年06月19日 13:07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過去5年,每年約有1100至1200個思覺失調患者加入計劃。
醫院管理局推行思覺失調服務計劃已超過20年,有議員今日(19日)詢問有關計劃個案數字,並呼籲政府考慮公私型醫療合作,擴展服務計劃範圍,當局表示過去5年,每年約有1100至1200個思覺失調患者加入計劃,並確保新症患者可在兩星期內得到服務計劃的跟進。
議員林素蔚提出質詢,指接受長效針劑的思覺失調患者的各項風險,包括復發、入院及企圖自殺,均較接受口服藥的患者為低,而且患者在首次病發後兩年內接受長效針劑的效用更好,詢問該計劃下的口服藥及長效針劑的使用情況為何,以及醫管局會否考慮在患者病發的早期階段更積極地使用長效針劑;及醫管局有否定期檢討該計劃以進一步縮短患者的未治期、對接受該計劃服務3年的患者進行後續跟進,以及就該計劃的工作制訂績效指標。
當局表示醫管局在2001年7月,推出思覺失調專病服務計劃,計劃下醫管局會為15至64歲的思覺失調患者在病發最初3年提供專病服務,隨後醫療團隊會因應患者情況,轉介患者到精神科專科門診及社區精神科服務接受持續跟進,而過去5年,每年約有1100至1200個思覺失調患者加入計劃,7個思覺失調分區服務中心,每年合共總服務人次維持4萬人次左右,醫管局會監察服務水平,按需要調整人手。
當局又表示醫管局會為合適的精神病患者處方副作用較少的新一代精神科口服及注射藥物,2023至24年度,新一代口服藥物的用量是傳統口服藥物的4倍,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的開支較5年前上升4成,是傳統精神病人物開始的12倍,新一代長效針劑的使用在過去5年增加4成,精神科醫生主要根據對患者產生最少的副作用而達致最高的治療效果而決定用藥,而在考慮是否處方長效針劑,需要考慮部分患者沒有辦法承受副作用而只能採用口服藥物治療;病發初期,醫生需要按照病人臨床情況調節劑量,因此不適合使用長效針劑;有藥物只能口服;醫生只有得到患者知情同意下才會使用長效針劑。他又表示醫管局會確保新症患者可在兩星期內得到服務計劃的跟進。
林素蔚表示香港思覺失調患者不止計劃的3萬個,有調查顯示有18萬人,詢問當局會否考慮公私營醫療合作,擴展服務計劃範圍,讓思覺失調患者到私家診所注射長效針劑,尤其對新一代長效針劑,副作用也較少。當局指思覺失調患者約有5萬人左右,而是否打針最重要為醫學考慮和病人決定。
另外,醫療衞生界議員林哲玄詢問現在有條件釋放機制有否進一步消息,以及現在有多少精神病人以有條件釋放在社區接受治療,當局表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有1423個精神病患者得到有條件釋放下離院,當中牽涉不同住院年期,由少於一年至10年以上患者均有,目前機制有4個方向完善,包括住院患者發現有刑事、暴力傾向,出院會視乎需要可有條件釋放;提升有條件釋放的病人的支援;將病情惡化,以及違反釋放條件的病人召回醫院接受治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