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生育率全球最低 每名婦女平均生0.8個 議員倡檢討政策催生

2024年06月20日 10:59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因應本港人口少子化的現象,有議員在今日(20日)的立法會續會中,提出「支援輔助生育政策」的議員議案,促請政府制訂措施強化輔助生育服務,例如延長儲存卵母細胞的儲存期限、加大公營醫療機構提供試管嬰兒門診或生育評估門診服務的名額、向使用輔助生育科技的市民提供津貼等,以鼓勵生育。議案和修正案均獲得通過。
議員林琳指,本港生育率之低可謂冠絕全球,雖說「有仔趁嫩生」,但由於港人學歷普遍較高,婦女在職場打拚,事業女性往往遲婚,以致高齡產婦非常普遍,健康懷孕的機會亦降低,她說35至39歲的孕婦有20%會流產,36至40歲則接近30%。不少婦女都要透過輔助生育,但婦女雪卵最多只得10年,且必須先結婚才可使用輔助生育技術,假設婦女在25歲抽卵儲存,則要在內35歲前找到配偶。既然醫學上沒有10年過期的說法,為何不可為婦女提供多一些空間,建議延長至30年。
林琳續指,公營醫院雖有輔助生育服務,然而由第一次見醫生評估,到接受治療起來隨時要花兩三年時間,再者醫管局限制每對夫婦只可做3次治療,本身不可有子女,而且還有年齡上限,她建議公營醫院的服務名額之餘,可否將本港的輔助醫療生殖技術視為一項產業來發展,為來港接受服務的海外人士收取費用,並注入資金池,以支援本地有需要人士到私營醫院就醫,而資金池亦可一定程度提供資助予本地的輔助生育的科研機構,促進相關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議員陳家珮引述聯合國發布的2023年世界人口狀況數據,指本港每名婦女平均只生0.8個子女,屬全球最低,亦跟2.1的自然人口補充率相去甚遠。她說人口增長放緩,出生率低,勞動力失衡,社會活力下降等一連串問題,本港的教育亦因少子化而面對縮班殺校的的壓力,教育局推算在2029年,適齡升讀小一人口將由目前的5萬降至3萬,跌幅達3成6,情況令人憂慮。政府雖推出一系列鼓勵生育的措施,但有改善空間,例如雪卵期限只得10年,有關限制令有意雪卵的女士需計算時間產生不少顧慮。由於年輕女性雪卵,將來健康懷孕的比率就愈高,建議放寬法例,劃一把限期延至55歲。她指懷孕本身是非常複雜,不是想生就可以生,沒有避孕的夫婦在12個月內都未懷孕可視作不育,而本港每6對夫婦就有一對有此情況。不少研究顯示中西醫學結合助孕,可大大提高懷孕機會,希望政府考慮將中醫調理納入公營醫療,讓更多婦女受惠。
議員梁毓偉亦指,港人遲婚遲育的趨勢明顯,根據統計署資料,2022年女性初婚的年齡中位數是30.7歲,而首次生育的年齡中位數是32.7歲。他說不少初婚的夫婦正值事業上升期,所以優先考慮的未必是生育,可能是進修、住屋或改善經濟環境等,到穩定下來有意生育已經是快接近30歲的中後期,因此政府公營輔助生育服務的年齡上限設為40歲並不足夠,其實不少國家或地區的公營輔助生育服務不斷提高年齡上限,如英國的42歲,南韓的44歲,政府宜因應社會趨勢作出檢視。有關服務名額雖增至1,800個,但應減少輪候時間,公營輔助生育服務的評估,排期由7.5至12個月,如果接受人工受孕服務,則再等多4至10個月。他希望可以將轉介至治療的時間壓縮。此外,冀加強公私營協作,加入中醫藥診治,讓有需要的夫婦見到曙光。
當局表示希望有意生育的夫婦應把握最佳育齡期盡早生育,而冷凍卵子不能逆轉女性生理上生育的年齡限制,科學實證指出,孕婦和胎兒的風險會隨着女性年齡增長而增加,又指即使婦女透過輔助生育技術成功受孕,持續妊娠的成功率會隨着年齡上升而不斷下降,指「唔係淨係種子嘅問題,亦係土壤嘅問題」。當局表示生兒育女是上天給予人類的本能,不能將生育「醫療化」,生殖醫學不應該替代上天給予人類的本能。
針對「有仔趁嫩生」的講法,當局表示「自己以身作則、身體力行」,指年輕人必須做好人生規劃,新一代年輕人需要兼顧家庭事業,至於有議員表示可以配對年輕人找到合適對象早結婚早生仔,當局表示會和民青局討論有何政策,引述內地有人在公園做媒人的工作。
議員林琳最後發言時,表示很多人對不能生子羞於啟齒,對於局長表示「因為土壤不好」而不能生子的說法,相信對所有女性都是很大打擊,又指並非每個人都像局長一樣「有金童玉女,廿幾歲讀書結婚生仔一鍋過」,希望政府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