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員批垃圾焚化爐發展落後 環境局稱爭取今屆立法會期交代進度

2024年06月24日 17:4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本港每日棄置約1.1萬公噸垃圾於堆填區,環境及生態局計劃興建3個垃圾焚化爐處理「轉廢為能」,目標在2035年擺脫依賴堆填區直接處理垃圾。不過,首個焚化爐(I・PARK1)明年才落成啟用,第2座則期望在2030年代啟用。多名議員批評當局進度落後於世界各地,促在今屆立法會期內申請撥款興建第2座焚化爐。局方則指正按程序進行,會爭取明年換屆前交代進展。
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今日(24日)討論新界東北堆填區營運及轉廢為能焚燒發電設施的發展。議員盧偉國表示,海外早年已有焚化設施處理垃圾,但本港至今仍未開始焚燒垃圾,形容「香港太慢了」,又問及當局何時向立法會申請撥款興建第2座焚化爐(I・PARK2),期望當局在今屆會期內申請。
議員陸頌雄則提到,I・PARK2將在屯門曾咀興建,但同位於屯門的新界西北堆填區卻不獲優先關閉,而是關閉位於打鼓嶺的新界東北堆填區,質疑安排不公。他又指兩座焚化爐的處理量合共僅每日9,000公噸,仍少於棄置量,沒垃圾徵費下一旦廢物量不跌反升,恐怕令屯門成為唯一堆填都市固體廢物的地方。
議員田北辰亦指港府已投降暫緩「垃圾徵費」,源頭減廢淪為口號,擔心大眾未必響應,當局關閉堆填區的「如意算盤」難打響,促加強廚餘回收配套。議員周浩鼎則指外國將垃圾焚化爐發展為旅遊設施等,期望港府興建設施時在經濟上回饋社區,例如電費回贈或設康樂設施。
環境及生態局副局長黃淑嫻表示,理解議員期望盡快興建焚化爐,當局正就I・PARK2按照程序諮詢持份者意見,爭取在立法會今屆會期後段至下屆期前再交代進展。她續指,當I・PARK1啟用後,運往堆填的垃圾量會減步,會按實際情況關閉堆填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