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BTK抑制劑醫慢淋白血病增存活期 機構促納藥物名冊及安全網

2024年06月25日 16:1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慢性淋巴白血病發展緩慢。
慢性淋巴白血病屬於其中一種血癌,是一種淋巴性增生疾患,主要為患者體內淋巴球不正常過度生長。由於其發展緩慢,加上多數不會有明顯症狀,讓患者難以察覺。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廖崇瑜就指出,慢淋患者佔整體白血病個案25%,且新症及發病率有所上升,發病年齡平均64歲;病徵包括頸部、腋下淋巴以及肝臟、脾臟增大,患者會經常感到疲倦、頭暈等,免疫力亦會下降。柏臻慈善信託創辦人張榮峰就表示自己家人於疫情期間確診患上慢淋,從而開始認識該病症。他指出,新一代布魯頓氏酪氨酸激酶小分子抑制劑(新BTK抑制劑)療效顯著,亦能減少副作用,促請醫管局將之納入藥物名冊及安全網,為慢淋患者提供更多選擇。
廖崇瑜醫生指出,慢淋主要是惡性b淋巴細胞佔據骨髓,造成貧血等。患者大部分初時無症狀,要透過例行抽血、驗血,驗出白血球上升才有機會發現。隨病情發展,病人淋巴、肝臟、脾臟大,甚至頂着肚皮而引致痛楚。他提醒,病人雖然白血球數量會增多,惟免疫力反而會下降,亦會令血中紅血球、血小板含量降低,引起頭暈、出現瘀青,患者亦常會有體重下降、晚間大量出汗等。廖又指,除先天基因外,後天基因突變、染色體異常亦會引起慢淋,且其治療難度更高,更易復發。
廖崇瑜提到,目前治療慢淋手段較常用「單克隆抗體」,為一種針對慢淋細胞獨有的蛋白質CD20的標靶藥,以「吊鹽水」方式輸入病人體內。不過有研究指出,新一代BTK抑制劑,更有助降低惡化及死亡風險,同時亦減少副作用、對復發病人更有效。新一代BTK抑制劑為口服1種口服標靶藥物,透過抑制促進b細胞生長的BTK蛋白,阻止癌細胞過度增生。臨床研究證實,新一代抑制劑可降低病人惡化及死亡風險近3分1;而且對較難醫治的染色體缺失或復發患者,重症及死亡率亦減少47%;對初次接受治療的病人,更能減少近58%惡化風險。廖提醒,新一代抑制劑有機會引致心臟血管相關副作用,例如心悸、心律不正或出血風險等,而外國亦有數據指會輕微增加患上皮膚癌或惡性腫瘤機率;不過他強調,部分副作用於傳統藥物亦會出現,而新藥副作用已比傳統藥物減輕。
柏臻慈善信託創辦人張榮峰表示,社會對白血病、慢淋認知不深,自己亦是3至4年前,家人患病才開始了解該病,並成立該慈善機構,冀能協助慢淋病人。作為患者家屬,他坦言慢淋屬慢性病,要長時間治理,令患者經濟、心理負擔增加。張榮峰家人確診慢淋時正值疫情,那時家人頸上長出乒乓球大小的腫瘤,而坐臥時肚內亦會感到「有嘢頂住」,求診後確診第4期慢淋。目前他的家人正接受傳統藥物治療,雖然病狀、腫瘤亦見好轉,惟亦有出現胸口痛的副作用。他希望醫管局盡快將新一代BTK抑制劑納入藥物名冊及安全網,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藥物,並減輕病人及照顧者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