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石油特約:港男輪公屋悲歌 苦等22年未上樓

2024年06月25日 20:01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香港公營房屋嚴重短缺,不少基層市民住在劏房、板間房、閣仔房,甚至棺材房,生活空間擠迫,衞生環境惡劣;另一邊廂,公屋「上樓」輪候極長,據當局數據顯示,一般申請者平均要輪候近6年,單身非長者更是上樓遙遙無期。有劏房戶向《東呼》申訴,等候超過22年仍然未能上樓,如今年近半百,只希望與妻女盡快上樓。有議員直言情況不理想,當局應取締環境太惡劣的劏房,並協助市民離開劏房。
據房屋署日前公布數據顯示,截至3月底,一般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大約5.7年,當中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約需3.8年;至於單身人士,未滿60歲者須按配額及計分制,以0分起步,每年加9分,據房委會網站資料,截至6月,非長者一人申請者要達438分才會獲安排詳細資格審查,而截至上月底,至少要446分才能在市區編配房間。
今年49歲、從事建造業的謝先生,月入1.6萬港元,去年偕同在內地生活的妻子與女兒來港居住,現時一家三口居於旺角一間150呎的劏房單位,全家依靠謝先生的工資支撐生活。謝先生申請輪候公屋超過22年,期間經歷離婚、分戶、再婚,又經歷疫情封關,滯留於珠海生活近2年,不止錯過房署的信件,多年積蓄亦幾近見底,至2021年終於回到香港,經朋友介紹找到目前的工作,才獲得比較穩定的收入。
謝先生憶述,回港後要將妻女加入公屋申請,房署竟在6個月內不停寄信詢問其7歲女兒的工作及收入狀況;他曾致電房署,獲職員回覆「這個年紀排多20年吧」,但他曾在署方辦事處聽到有南亞裔人士只需多排3年,直言對香港人不公平。他亦曾申請過渡性房屋,但獲派往大埔,不便女兒上學,交通費亦因路程遙遠而增加,最終作罷。
謝先生的個案在香港並非罕見,根據2021年中期人口統計,全港約有10.7萬個劏房,比2016年明顯增長近17%。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直言,單身人士輪候公屋時間普遍很長,10多20年亦屬常見;若輪候期間結婚,將伴侶加入申請,無論之前輪候了多長時間,房屋署只會當輪候了1年半,往往令輪候再延長;加上本港房屋供應「頭輕腳重」,劏房戶上樓的願望更是遙遠。
議員劉國勳表示,目前10年房屋供應「頭輕尾重」,要等一段時間才能追回供應量,期間只能透過過渡性房屋或簡約公屋作為過渡填補。他指出,對於環境太惡劣的劏房都要取締,當局實應取締,亦要提供一系列措施,協助市民離開劏房,改善居住環境。
要緩解房屋問題,政府長遠應加快公屋供應量,或向基層市民提供更多支援,包括興建過渡性房屋、簡約公屋多設一人單位等。對於霸佔資源的公屋富戶,當局更應該重拳打擊,把公屋單位讓給有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