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首創幹細胞平台 6日模擬人體衰老60年 助研抗衰老藥物

2024年06月27日 13:39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港大創幹細胞平台,可快速模擬人體細胞正常老化過程。
面對人口老化,醫療負擔日漸加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幹細胞轉化研究中心就首創出可快速模擬人體細胞正常老化過程的幹細胞平台,以6日模擬人體衰老的60年過程,供測試抗衰老藥物研究之用。比起傳統生物模型及細胞株模型,平台更具正常人體細胞的生理特異性及相關性,且能每次可同時測試50款藥物。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幹細胞轉化研究中心總監劉澎濤教授就表示,平台可大幅減慳研究時間及成本,有望協助日後快速篩選抗衰老藥物。
研究團隊透過其數年前發表的擴展潛力幹細胞株(EPSC),建立小鼠、豬、牛,以及人體EPSC模型,並聯合劍橋大學成立「細胞轉化研究中心」,創立模擬人體老化的新型幹細胞體系。港大醫學院幹細胞轉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燕柳博士就指出,目前的科研模型有一定限制,無法準確呈現人體細胞衰老過程。科研模型通常分為細胞株模型及動物衰老模型,前者由於通常會有染色體異常及基因突變而帶來限制;後者衰老時間甚長,成本較高,而且動物與人類基因差異大,動物神經系統亦較為簡單,未能完全準確反映對人體效用。
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楊樹標教授解釋,人體細胞老化約會經歷60年,而透過胎盤的人類滋養層幹細胞作研究,亦需時約9個月;而中心的體外幹細胞模擬人體細胞老化體系,可將老化過程縮至6日。團隊培養人類擴展潛能幹細胞,並進一步分化成人體滋養層幹細胞,其後6天,該細胞會模擬人類老化的60年過程。研究員於老化過程中投入不同抗衰老藥物作測試,發現可有效反映抗衰老的效用。
團隊指,目前培養小鼠、恒河猴等需時以數年到數十年不等,成本亦非常高。未來平台不但可以用於人類,甚至有望協助研究治療動物的效用;亦有機會可發展出個人化的評估。劉澎濤教授表示,平台可為藥物提供快速初步篩選,有助日後確認不同抗衰老產品功效;例如不少缺乏研究文獻支持的中藥,亦有望協助治療老人常見病,如癌症、老人癡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