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製造業外移 議員指港經濟結構空心化 中間人角色弱化

2024年06月27日 13:46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有議員促請政府建立健全產業鏈和供應鏈。
隨着地緣政治的轉變和科技發展,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將重新布局。立法會今日(27日)通過「構建香港成為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的議員議案。有議員直指隨着製造業外移,香港經濟結構嚴重空心化,而香港作為供應鏈管理功能和中間人角色亦弱化,亦有議員指香港要加強與大灣區在港口和機場的分工合作,避免零和博弈。
提出議案的議員廖長江指受制於中美貿易戰等地緣政治因素,逆全球化貿易活動的影響日益強烈。他促請政府把握新興市場和新產業的機遇,建立健全產業鏈和供應鏈,充分發揮香港國際化和專業服務的優勢,香港在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的同時,亦要關注超級聯繫人角色的變化,面對中東、中亞和南美地區的新興市場,要做到相互認識,主動學習當地宗教文化和法律法則等。
隨着製造業外移,議員洪雯指香港經濟結構嚴重空心化,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的角色正面對挑戰。在供應鏈上,香港既非貨源地,亦非主要的消費市場,而是提供服務的中間人。事實上,愈來愈多內地城市直接開展國際貿易,不再需要中間人,再加上跨境電商崛起,傳統貿易的中間環節被省略,香港的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的功能正在弱化,中間人的角色亦面臨對顛覆性的風險。她主張香港需發展扎根本地的實體產業鏈,以及為實體產業鏈服務的生產性服務業,同時亦要大力發展跨境電商。
她又指香港物流業存在容量不足的情況,不少物流用地只是一至兩年臨時租約,業界不敢長期投資,以低成本運作難言競爭力,保障長期的物流用地是有其迫切性。另一議員陳沛良提及,包括香港在內,大灣區共有7個「億噸大港」、7個運輸機場,不但定位重疊,且同質化競爭激烈。香港要加強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在港口和機場方面的分工合作、溝通協調,避免零和博弈,透過差異化布局做到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副局長陳百里回覆稱,留意到把握新興市場機遇、搭建全產業鏈充分、發揮國際化和專業服務的優勢的主張,是需要各政策局部門和機構在不同政策範疇的配合,以全面提升香港對內地企業來港開設管理離岸貿易總部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