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氣候博物館大使 身體力行推動可持續發展

2024年07月02日 00:3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陳家齊(左)及鄭嘉汶(右)冀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可持續理念,影響身邊人。(袁志豪攝)
香港中文大學地球系統科學五年級生鄭嘉汶,及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四年級生陳家齊,分別於大二及大一時成為中大「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大使,初時二人對環保以至可持續發展概念認識有限,但隨着帶領導賞團,逐漸加深對相關概念的了解,甚至因為參觀者的提問,而有所反思。對於未來就業,二人認為並非要在特定機構工作,才能推動可持續發展,更希望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影響他人。
成為博物館大使超過3年,二人留意到,小朋友及長者對氣候變化尤其關心,例如提到氣候變化導致冰川溶解,小朋友會問「如果啲冰冇晒啲企鵝會點?」,擔心動物的處境。至於長者,陳家齊說,由於他們曾經歷溫黛等超強颱風,對自然災害的破壞歷歷在目,對此感到擔憂,亦想為下一代帶來更好的環境。他續指,自己很少會在講解完畢後,要求參觀人士要有後續行動,「至少認識咗地球發生咩事,認識咗一啲實質嘅數據,做唔做要留返比大家(決定)。」
二人於上月中旬,到泰國曼谷參加「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可持續發展大會」,會上與來自不同地區的領袖、學者及學生交流,直言感覺很好,「原來仲有咁多人去努力」,猶如為自己打氣。陳家齊透露,在大二至大三期間一度感到氣餒,「經常喺博物館比人問,係咪做到所有環保小貼士,世界就會有改變?唔係,點解仲要做?」事實上推動可持續發展需要時間,「要相信我今日所做嘅嘢係有用,如果就咁樣放棄係好唔值得。」
被問到將來會否到環保相關機構就職,鄭嘉汶認為,不一定要做某個工作,才能推動可持續發展,「呢個Term(術語)好Fancy(花巧),大家都好似唔知做咗啲乜嘢,所以有啲人覺得,係咪一定要做綠領工作、一定要喺環保團體NGO或環境局做,先可以推動可持續發展?絕對唔係呢一回事!」她更希望能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影響身邊人。舉例自己會做清洗用過的鋁罐及膠樽,然後收集起來一次過送去回收,以至房間堆積不少回收物,初時被媽媽取笑「儲埋啲垃圾」,但後期竟成功影響媽媽,一起做好回收。
陳家齊亦認同個人層面很重要,他提到,經常與朋友在實驗室寫論文,食飯時間朋友傾向叫外賣,但是他會「企硬」堂食,漸漸地身邊的朋友會被感染,會陪他一起堂食,亦會開始自備餐具。
對於有意實踐環保行動的人士,建議從何入手?鄭嘉汶提議可由自備餐具開始,這樣便毋須忍受質素參差的木製餐具、紙飲管等,「做落如果OK嘅,咪繼續做落去;覺得唔係好方便嘅,咁再試下其他方法……試咗(自備餐具)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