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學生支援不足 議員促當局完善融合教育政策

2024年07月04日 18:48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特殊教育需要學生支援不足。
政府推動融合教育多年,並推出不少相關政策和項目,但在資源和支援上卻讓人感覺仍未到位。立法會今日(4日)通過「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完善本港融合教育政策」的議員議案。提出議案的議員郭玲麗促請政府完善融合教育政策,包括優化現行支援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及其家庭的措施;加強師資培訓;推動醫教社跨界別協作,為SEN學生提供更適切的評估、治療、在校支援及培訓服務,以及完善SEN學生的就業支援。
郭玲麗指,本港的融合教育採取全校參與和「三層支援模式」,為主流學校中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提供學習上的支援,第一層是及早識別及課堂作班本支援;第二層是小組支援;第三層是個別學習計劃。可是學前SEN學童在三層支援模式下缺少了第一層只進行及早識別而缺乏班本支援,特別是自閉症學童,若在6歲前黃金期及早治療及介入,日後患上嚴重精神病的機率減少50%,所以迫切完善學前SEN的三層支援架構。
雖然兩間前技能訓練學校的中學仍取錄全SEN學生,但只能按主流學校資源及津貼額支援學校特殊教育工作,限制了學校對SEN學生的支援,以言語治療師為例,其中一間學校全校263位學生,當中有216人被診斷有言語障礙需要校本言語治療,礙於資源所限,校方只能聘請2位言語治療師,即是每一位要跟進108位學生,學校為更好照顧學生,將2班學生人數分為3班亦沒有額外資源。她說隨着主流化過程,實用中學及技能訓練學校已成歷史,其實不少原在文法中學中途退學的學生,曾經表示對這類學校與實用課程感興趣。政府是否考慮重新檢視現行中學推動職專教育的政策方向及實施方法,不單可全面推動職學雙軌,更能讓課程多元化,讓不同能力的學生有出路。
至於筆試為主的考核制度,郭玲麗指未能真正評估現時主流學校就讀的讀寫障礙的SEN學生,建議要善用科技,在測考技能而不是語文的情況下,能否以科技協助這些SEN學生進行校內外考試或QF評核。
議員鄧飛提出修訂,建議加強對SEN學童家長的教育和輔導,以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成長。他指及早識別、及早支援和及早輔導是合理的,當校方建議學童家長找專業人士評估子女是否SEN,往往會面對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事關父母好難接受子女是SEN,尤其是小朋友年齡越小,家長越難接受。因此教育局和相關部門,在加強支援SEN學童的同時,亦應包括對家長的教育和輔導工作。
他又指融合教育,學校的處理不外乎將所有SEN學童集中在一班,雖是因材施教但會產生標籤效應,做法備受質疑;但將SEN學生融合到一般的班級去,無可避免會產生學習差異,特別是某些SEN學生的徵狀比較明顯,其他同學和家長會好難接受。他說歐美國家的校舍寬敞、師生比例低,融合教育較易取得成效;香港校舍擠迫、師生比例高,推行融合教育難免面對上述的兩難局面。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回應,中小學階段是採取雙軌制推行融合教育,較嚴重或多重殘疾的同學會根據專業評估和建議,在家長同意下入讀資助特殊學校,其他SEN學生則入讀普通學校接受融合教育,冀同學們能理解同尊重差異,並以關懷、友愛和包容的態度 來相處,一起學習和成長。近年被識別為SEN的學童人數有上升趨勢,2023/24學年在公營普通學校就讀的SEN的學生約64220人,當局會為此而額外提供資源和人手。自2017/18學年起,教育局加快推出優化措施,投放在融合教育的開支由2017/18財政年度的15億元大增至2023/24財政年度的38億元,增幅高達150%,顯示政府對融合教育的重視和長遠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