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浸會醫院引入機械臂輔助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提升手術準繩度。
1/4
膝關節退化問題隨人口老化漸變普遍。每兩名65歲以上長者,便有1名患有一定程度膝關節退化,病情嚴重者更有機會要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近年需要接受相關手術的患者每年約有1萬名,惟傳統手術有機會於切割上出現偏差。有私家醫院就引入「機械臂輔助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將傳統手術有近2至3成機會產生的偏差,控制在1度及1毫米以內,讓人工膝關節置入可以更為準確。專科醫生就指出,採用機械臂輔助進行有關手術,可以減低術後人工膝關節鬆脫及需要翻修的機率,亦可減少對軟組織的創傷及切割,讓病人減少使用止痛藥。醫生亦提到,每個人膝關節形狀、角度獨特,如能將人工關節放置於更準確位置,則可加快術後康復,並提升病人滿意度。
香港浸信會醫院骨科顧問醫生陳鍵仁指出,膝關節退化為最常見的退化性關節炎,因病人關節內軟骨組織退化導致磨損而引起,症狀包括疼痛、腫脹、關節發炎等。病情輕微者,一般可透過物理治療、藥物、關節注射等方法紓緩病情。若病人痛楚持續加劇,甚至出現關節變形及僵硬,則要考慮膝關節置換手術。他續指,要接受相關手術的病人每年有近1萬個,隨着人口老化相信會再增加。在傳統膝關節置換手術上,病人要照兩幅X光片,由醫生規劃手術;並利用手動儀器輔助,將關節磨蝕或損壞的部分切割,再置入人工關節。由於手術依靠人手進行,切割關節的準確度、韌帶及軟組織的平衡往往要取決於醫生的判斷。若切割的角度、厚度有偏差,則會影響放置人工關節的準確度。
浸會醫院引入一款機械臂輔助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比起傳統手術,機械臂能提升切割準確度,並能精準平衡韌帶。新手術會透過電腦程式,計算出需要切割的角度及厚度,再由機械臂將輔助儀器精準放置,再由醫生進行切割;系統亦會紀錄病人膝關節韌帶及軟組織的鬆緊度。陳鍵仁就指,傳統手術有2至3成會出現約為3至5度偏差,會令人工關節壽命縮短,日後病人或會要進行翻修手術。他續指,新手術可減低術後5年翻修機率,亦有助讓人工關節更貼合患者原來的關節,加快康復速度,並提升病人滿意度;惟他亦提醒,由於未有足夠數據支持,若病人已置入人工關節而要進行翻修手術,則不建議利用有關技術。

陳鍵仁指,新手術可減低翻修機率,亦可加快康復速度。

病情嚴重的病人有機會要裝上全膝人工關節。

電腦系統會計算出精準角度及位置,再由機械臂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