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管頻爆釀地陷 3大老區搶救刻不容緩

2024年07月21日 19:2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香港屢屢發生爆水管事件,弄得到處也是「城市瀑布」、「城市噴泉」奇觀,水務署推行水管更換工程十多年,情況卻似無改善,備受各界詬病。水務署近年推出「風險為本水管資產管理策略」評估個別水管風險,並持續更新及維修,《東呼即應》今期就探討為何仍然不斷出事,當局有何需要改善。有議員則建議政府,重點針對土瓜灣、荃灣等長者多的舊區規劃水管更換工程。
單在本月5日將軍澳唐俊街一間中學對開行人路,有地底水管突然爆裂,噴出約6米高水柱還射進校園範圍。之前黃大仙有地下水管爆裂,一輛駛經巴士輪胎被卡着,沒有人傷亡只能說是僥倖。根據政府今年年初統計,去年截至11月底全港累計有20宗食水管爆裂個案及10宗鹹水管爆裂,水務署最新回應則指出,單計今年上半年就出現12宗,看來情況好像沒有甚麼改善。水務署回覆指,在約2,400個「智管網」監測區域中,已完成建立約2,150個監測區域,餘下監測區域預計約於2025年首季完成,會否彈票只能拭目以待。
香港工程師學會前會長卜國明認為,政府、水務署早在20、30年前已經看到水管老化這個問題,因為早期很多水管,都使是用一些比較「脆」的物料。而香港地小人多,非常密集,可發展的土地面積只得四分一左右,其它都是山或者是一些集水區,不能建屋,而且香港除了地下水管之外,還有雨水渠、煤氣等其他管道,掘路時有機會影響到地下其他設施,遇到「爆喉」或然率高於其他城市。
卜國明指,水務署以數招來管理水管,減低爆喉風險,包括將全港喉管按風險評估評分,針對高風險位置換水喉,每年大約換約50公里,他認為可以再將這個數字提高;第二招則重點打擊爆喉熱點;第三招是將全港供水網絡分2,400多個區域來監察,將分配的區域進行滲漏監測,用大數據分析滲漏黑點,再安排維修。他續指,政府早在2000年時已意識到老化水管問題,所以實行了更換及修復水管計劃,在2015年完成,更換了約一半的老化水管,不過餘下的都有機會爆裂及滲漏。
議員林琳指出,香港的水管情況和地下管道老化有關係,當局應分析重點區域,譬如一些交通重要樞紐,萬一癱瘓很影響全區交通,如水管接近容易脆弱的年期,就應優先換掉。第二階段則是市中心的水管,市中心始終有時要修橋搭路,要去做這方面工程的情況,亦有一些交通改道需要做;第三階段就放在民生區域上,政府應要主動地整體監察水管年期,若有水管更換的整體策略,相信可減低突發爆水管危機。
林琳提及,香港有很多老舊區,例如土瓜灣、元朗市中心及荃灣市中心,舊樓中不少住戶是行動不便,如突然斷水情況,相信對長者來說非常吃力,所以政府應着力監察香港水管情況,規劃年期。
水務署回覆《東呼》指,正在全港的食水分配管網內建立約2,400個「智管網」監測區域,除了能監測管網滲漏,以適時為耗損水管進行維修工程外,亦可透過「智管網」中所裝設的水壓管理裝置,探測及調節水管內的水壓,以減少水管爆裂或滲漏的風險。截至2024年6月,已完成建立約2,150個監測區域,覆蓋全港各區,餘下監測區域預計約於2025年首季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