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懶得去圖書館 康文署應自我反省

2024年07月22日 19:31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公共圖書館,每年營運開支逾14億元,惟到訪人次、實體外借書籍借閱量均持續下跌,成本效益存疑。《東呼即應》接獲觀眾反映,指圖書館座位令人不適、電子書服務欠缺推廣、讀者用館內電腦睇波睇馬睇股票,向職員反映只獲官僚式冷待;另有市民亦反映圖書館館藏骯髒,極少帶子女前往。議員狄志遠批評,圖書館開放時間與市民上班時間相若,根本無法服務市民,建議效法外國,將圖書館發展成學習、創作、活動、休閒公共空間,甚至24小時開放,吸引年輕人。
據審計報告指,市民親身到訪圖書館的數字,由2015年的3,770萬人次,激減至2022年的1,190萬人次。至於外借圖書的目標,即使已向下修訂,但仍然是連續8年未達標。既然市民大眾好像不是太受落,是否可研究將圖書館改劃用途,租給他人賣兩餸飯,或作為前行政長官辦公室,以節省公帑。
公共圖書館年燒14億元公帑,在成本效益方面表現不理想。《東呼即應》走入社區,了解市民看法。何先生指不會帶小朋友前往,「我覺得圖書有啲骯髒,會選擇用學校圖書。」;羅小姐指,「我常去嘅圖書館比較簇新,又有自修室,夏天比較熱嘅時候,可以到圖書館坐坐。」;L先生稱因工作需要找資料,或放假沒有節目就會去圖書館,但環境不太適合長時間看書。他指因太多影響因素,如座位不舒服、沒有獨立座枱燈,及太多閒雜人等,但圖書館職員只會勸喻。他曾試過投訴座位差,館長卻稱:「現場有其他位坐,你可以唔坐嗰啲位」。
作家余兒表示,當作家在香港來說,業餘性質較大,且從不是一條易行的路。他又指在香港當作家的版稅不多,若不是有名氣的作家,銷量都不會很好。他稱有好的故事就一定會有好的發展,如故事本身是好的話,到最後都會改編成電影從而帶動原著,但一定要「有故事先」,要先有一本實體書。余兒稱,當時寫《九龍城寨》 時都覺得自己寫得差,如果因為寫得不好就停筆的話,「成件事就無了,但我都照樣寫,寫得不好再修改」。他稱香港的閱讀風氣本身都不大,教師都有反映學生不會看中文書,反而看英文書較多。
回看過去3個財政年度,香港公共圖書館的營運開支由14.28億元增加到14.36億元,再增至14.86億,但成本效益存疑。議員狄志遠指,圖書館開放時間跟市民上班時間差不多,當下班後只剩下很少時間,可以該些公共空間,認為在邏輯上不是很通透。他認為有些地區的圖書館,如大型的可以24小時開放,方便市民使用。他舉例指港九新界都可有一個24小時圖書館,如社會有需要,不可以說成本高就不做,役而可以動員社會人士,包括義工去參與工作,可能幫到一些成本方面的節省。
狄又補充,圖書館是一個公共空間,應該有多元的活動幫助人增長知識,現在圖書館仍然擺放很多書,但該些書根本沒辦法更新。狄認為圖書館應該有很多功能,譬如仿為學習、創作、活動,或休閒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