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日報A1:公院物理治療師紛跳船 半癱嫗復康路淒酸

2024年09月18日 03:3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本港公營醫療人手短缺問題嚴重,去年流失120名物理治療師,平均每月達10人,成為專職醫療部門「重災區」。一名76歲婆婆向《東呼即應》反映,指她因中風致左側偏癱,在公院住院期間康復進度不理想,一度萌生自殺念頭。她稱之後離院接受社區支援,有物理治療師上門服務,她終可持拐杖行走。有物理治療師指,上門服務可關注患者心理情緒、活動環境等實際情況。有業界代表認為,物理治療師上門服務將是必然趨勢,亦可讓病人避免不必要或過早入住院舍。
根據醫院管理局早前向立法會特別財委會提交文件顯示,專職醫療人員去年度流失513人,其中物理治療師佔120人,佔流失總數大約23%。物理治療對於經歷運動創傷、慢性疼痛、肢體殘障或者需要術後康復的病人來說,相當關鍵及重要。但公營醫療系統人手不足,令病人輪候治療時間加長。有時為了加快處理個案,醫患之間的互動相對較少,難免予人「敷衍了事」的感覺。
現年76歲的吳太,10年前因中風導致左側偏癱,需要短暫住公立醫院治療。她憶述,當時醫生轉介她到沙田醫院的療養院,安排做物理治療,每日45分鐘,做完便回病房,但進展不理想,一度萌生自殺念頭。她稱「當時喺病房好熱,自己把扇掉喺地上,又無人幫我執番,覺得自己好淒涼,無人幫到我,當時想不如(從窗邊)跳落去,了結人生。」
歷時3個月的物理治療,不足以令吳太的病情有明顯好轉,她記得出院當日腳仍站不穩。正正出現這個情況,醫院將吳太個案轉交至香港耀能協會,安排上門物理治療,吳太的心態亦得以改變,自己堅強地站起來。她表示「之前行唔郁,依家揸住一支拐杖,都可以每日喺家中走動,早餐、午餐及晚餐後各行5個圈,都有15個圈。」
香港耀能協會一級物理治療師黎潤影,曾任公立醫院物理治療師。她指出,公院物理治療門診服務與上門的工作性質不一,門診是按醫生轉介作治療,而上門服務不僅關注患者的身體功能,還會留意其他層面,例如患者的心理情緒、活動參與及環境因素等。她認為,上門服務可讓治療師了解患者的真實生活環境情況,並根據個人需要作出建議,例如家中長者有何動作和安全事項,或者社區設施都可使用到,鼓勵長者建立平時做運動的習慣,並非有治療師到場才做運動。
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執委黃源宏表示,香港物理治療可分為4大類,除公私營外,還有非政府機構營辦的社區服務,最後一類是用於大學教學及研究,而吳太所接受治療,就屬於社區服務。他強調,當病人離開醫院後,社區跟進是重要的,否則病情很容易惡化,引致併發症及復發。
上門物理治療是一種社區支援服務,為不同病人在不同復康階段,避免不必要或過早入住院舍,而衍生出上門物理治療。黃源宏認為,這項上門服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因治療師透過上門服務,盡量維持患者的居家生活,最能保障患者的生活質素。
更多新聞,請瀏覽東方日報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