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都计划”乱龙得个噏 张欣宇批基建又贵又慢成死穴

2024年09月22日 18:55
东网电视
更多新闻短片
“北都计划”被批评速度缓慢,到目前仍然“十画未有一撇”,“研究再研究”。今集《功夫茶》讨论相关问题。有议员批评港府单是土地供应,也要15年时间,令原本有意进驻的龙头企业也却步,“煮到埋嘴都无福消受”;反观深圳,发展基建由规划至完成只需5至6年,难怪深圳一早取代香港成为“大湾区”龙头。议员又认为,相较“北都”,“明日大屿”不仅要花费巨额金钱,提供土地储备的迫切性亦不及“北都”,建议政府公开宣布暂时搁置“明日大屿”。
被港府形容为“未来发展引擎”,可以容纳250万人口及提供50万新职位的“北部都会区”发展计划,至今仍然停留于“平面图”阶段。当局最近交代,将洪水桥站两边的商业及商住用地有条件改为住宅用途,引发外界争议。社会上亦愈来愈多意见质疑,本港面对连年财赤,是否有能力耗费数以万亿元计公帑同时应付“北部都会区”和“明日大屿”。
议员张欣宇表示“要公道一点”,以前政府经常被批评“议而不决”,但起码在“北都”这事上已有了“决定”,是有一个方向。对于行动纲领要做甚么、怎么做,其实这两三年是比较清晰。不过相较于以往的大型基建,“北都”的发展更有挑战性、更困难。而且以往的大型基建,都很清楚哪个是主导的部门。
对于“北都”而言,张认为比一般大型基建更难处理,举例指“北都”范围很大,是一个综合性开发的项目,当中由不同元素组成。“北都”亦是本港多年来第一次以“产业”为主导的开发计划,所进行的基建和建设都是为了配合将来产业发展。另外,又牵涉很多配合跨境计划,其中一个重点是接连深圳的CBD(中央商业区),有很多项目和安排需要香港和深圳配合,所以这些元素均使“北都”建设比以往的大型基建更具挑战和困难。
事实上,本港的基建、配套等方面实在需要太长时间。张欣宇指,过去几年当有龙头企业知道原来北部都会区会有土地供应,加上价钱和深圳相差不多时,大多感兴趣,可惜知道大概要15年后才可进驻,就令企业却步。
本港基建的质素很高,但有两个主要问题,就是“慢”及“贵”。基本上,内地由规划至落成可能是5至6年,但在本港基本上是15年起步。“慢”亦会带出“贵”的问题,本港的工程成本已到达一个很高水平,导致企业在香港的业务难以合理地“成案”,将来有机会赚到的钱也不能填补工程成本。
很多人觉得大湾区“龙头”地位,香港早已被深圳取代。张欣宇认为,“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和元素对于香港来说很重要。深圳早已由“管理型”的政府转化为“服务型”的地方政府,即政府的重点放在企业,当他们遇到问题时,政府会帮忙主动解决。相反,港府惯于以“管理型”为定位,就像一个“房东”,只是负责“收租”,能否取得成功是市场的问题。
市民大多质疑以现时财赤连年财政状况,是否有能力同时应付“北都”和“明日大屿”两个大规模项目。张欣宇称,相较很多地区和政府其实本港整体的家底仍算是很强,香港真正的挑战是处理的能力。这两个大项目有很多地方需要政府提供服务,以审批部门为例,可否在短时间内增加一倍又或效率提升一倍。张续指,从理性角度分析或看官员口风,已有先后次序呈现出来,“北都”应该先行,而事实上填海的迫切性较低,非要急着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