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飯碗不保 工友促檢討外勞政策

2024年09月28日 01:0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疫後復常,部份跨境客車司機職位已由外勞充當。
十一長假期將至,政府預料將有超過115萬內地旅客訪港,旅行團也有925個,但本港旅遊巴司機及機場從業者卻大歎無法受惠。工會代表批評行業大舉聘任外勞,不但拉低同業薪酬,更令不少本地打工仔飯碗不保。有運輸業界人士指出,疫情前跨境客車司機的工資中位數約3萬港元左右,近期同一職位的薪酬中位數已減至2.2萬港元。民用航空事業亦面臨同一困境,工會代表指,機場輸入了5,800多名外勞,外勞「搶飯碗」效應令本地工友薪酬低至1.3萬港元,工會希望政府從宏觀角度檢討外勞政策,保障本地人就業。
翻查當局開放補充勞工計劃的批核情況,經兩輪計劃後,首輪批出客車司機配額508個;次輪批核了228個,跨境直通巴士司機配額亦有154個,總計已890人。換言之,行業在一年左右增加了近千名外勞司機。身兼工會副理會長的黃大仙區議員丘燿誠亦指,輸入外勞計劃已在航空業批出5,823個配額、小巴批出928配額、加上客車的890個,總計超過7,600人,對本地打工仔造成一定壓力。
汽車交通運輸業總工會理事譚偉照表示,疫情封關3年,大部分跨境客車司機為了生計無奈離職或轉行,恢復通關時一度人手不足,但相關公司輸入外勞後,隨即擠壓了本地司機的就業機會,即使本地司機入職,薪酬也大不同。他指,疫情前跨境客車司機的工資中位數約3萬元左右,後來卻壓低至2.2萬港元,至於本地旅遊巴司機收入中位數已減至1.93萬港元。譚又指,本地商用車司機不足的現象,政府也有責任,因輪候考牌時間逾一年,促運輸署要改善制度,讓更多人考取牌照投身商用車司機職場,補充空缺。
同一工會的公共小巴分會主任施毅鵬則指,小巴業輸入外勞之後,很多工友都抱怨以前有一小時入氣和膳食時間,如今縮減至半小時;而年紀偏大的小巴司機,就被公司削減上班鐘數。他說和外勞工友交談,發現他們來港前須付出一大筆中介費,因此工作壓力也很大。他呼籲政府要檢討政策,為外勞中介費定下合理數額。
香港民用航空事業職工總會主席李永富指,機場輸入5,800多名外勞,導致本地工友薪酬徘徊不前,最低工資只有1.3萬元,但往機場上班的交通和膳食等開支每日逾百元,加上輪班工作,有時須清晨5點半當值,許多人都不願入行。以往工友60歲可獲直通車式的原職原薪續聘,可是輸入外勞之後就要退休,即使轉行,收入亦都大減,加上經驗無法傳承,導致青黃不接,處理航班時間延長,降低安全系數,機管局關注情況,但沒有解決方案。
飲食業職工總會會務主任招冠聰亦談及飲食業困境,指港人北上消費對行業造成嚴重打擊,生意大受影響,不少工友都質疑是否仍應輸入外勞。他指出,政府雖定下本地員工和外勞2比1的原則,但假設有10名本地員工的食肆,只會裁減本地員工、同時聘用外勞減低成本,而不會維持15人的編制營運。
議員黃國認為,政府應從宏觀角度檢視問題,因時制宜,就不同行業的情況來檢討外勞政策。強調政府制訂外勞計劃須邀請工會參與,才可較全面地反映行業情況,批評政府目前對工會角色未有充分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