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三院兩代甲辰年主席百載一遇 堅守行善精神千載不變

2024年10月14日 09:0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東華三院自1870年創立以來與港人同舟共濟,迄今成為本港最大慈善機構。逾個半世紀的慈善事業能生生不息,來自一代一代的接力,正因為有前賢先輩開路,代代人不斷拓展,後輩才能鵬程萬里,帶領東華三院走得更遠,亦將該院的信念傳承,讓每一代人都保留行善初心千載不變。東華三院明年迎來155周年慶典之際,因緣際會首次出現兩代甲辰年主席同場交流的機遇。
1964年擔任主席的何世柱大紫荊勳賢GBS太平紳士,見證本港60年代飽受風災火劫,停水停電的艱苦歲月,東華三院發揮「救病拯危、興學育才」的精神,讓貧苦大眾三餐溫飽,讀書識字;2024年的現屆甲辰年主席鄧明慧則在「安老復康、扶幼導青」等方面,將東華的理念繼續發揚光大,同時在教育、社會服務、公共服務及歷史文化保育方面開創新里程。兩代甲辰年主席因緣際會,在重建廣華醫院、籌款以至建校等範疇上侃侃而談,見證本港經濟騰飛,社會發展一日千里。展望未來,兩代主席信念一致,冀東華秉持救病拯危的慈善精神,創新傳承,持之以恒服務大眾市民。
在1964甲辰龍年,以26歲之齡擔任東華三院主席的何世柱,如今是個慈眉善目的祖輩。他在東華三院總部與相隔一個甲子的2024年主席鄧明慧相遇,形容機會相當不容易,「60年才一個甲辰,甲子是干支第一位,兩代主席相遇很有意義,感覺好開心!」
氣質雍雅的鄧明慧主席遇見前一任甲辰主席時笑逐顏開,表示何主席是東華三院歷屆主席會主席,更每一年都有主持秋祭,得悉與自己同屬甲辰龍年時,直言感覺很興奮,能與前輩一同分享彼此對東華三院的一份情。
何世柱憶起就任主席初期,本港面對戰後人口急升,社會資源匱乏,當時東華三院只管理12個單位,包括廣華醫院在內的3間醫院。政府眼見醫療需求急增,遂撥款資助東華重建廣華醫院,何指當初政府補貼七成,而東華3間醫院當時門診及住院均不收費,政府要求廣華醫院完成重建後,3間醫院的門診及住院全部要收費,以平衡開支。
「當時我年少氣盛,覺得東華三院要保留贈醫施藥的傳統,不想要收病人錢!」何世柱起初堅決反對建議,想向政府解說,其後更找到《東華醫院條例》訂明的「醫院主要提供免費醫療服務」(run chiefly as a free hospital),證明東華贈醫施藥有根有據,當時的華民政務司麥道軻為東華三院顧問委員會主席,他應何的要求開會並得到全體委員同意,最終政府亦同意,此事亦令何津津樂道。收費安排經立法局通過修例,在何卸任數年之後才能實施,至近年交由醫院管理局管理,惟他指東華至今都會補助不能負擔醫療費用的病人。
時月一往無前,東華發展亦一日千里,鄧明慧主席今年共管理東華三院380個單位。無獨有偶,廣華醫院近年再次完成第一期重建,鄧明慧主席就見證4,000名醫護人員在一周內成功搬遷至第一期新大樓,而第二期重建亦展開,整項工程預期於2029年完成。如今的廣華醫院與1960年代大相逕庭,鄧指現時重點發展智慧醫院,提升候診及取藥等範疇質素,並以病人作主導。東華也提供中西醫及復康服務,設立專門基金支援洗腎及癌症病人,乃至免費中醫等,以病人福祉為依歸。
興學育才是東華的其中一個使命和承諾,60年代本港人口持續增長。何世柱在任主席時的十大綱要當中,其中兩項為興建學校。他形容興建學校的首要目的是讓學童可以上學讀書,故當時主要考量是否有足夠課室,部分學校連操場也欠奉,「當時的學校都沒有特別要求提供球場給學生,但課室要坐到40個人,我們最希望有多些位置可容納更多學生上課。」
如今東華擁有60個教育服務單位,涵蓋中小學、幼稚園、特殊學校及大專學院,鄧明慧指東華重全人教育,重視德育,讓學生在創新藝術領域學習,同時亦帶學生到國內外參訪交流,近年也推行國民教育,與逾百間內地學校締結姊妹學校,董事局成員亦親自帶團到內地交流,讓學生增加對祖國的認識。而學生大使參訪團則會到英美澳加等地交流,上學年學校交流團接近過100團,「東華三院辦學是各方面都兼顧發展,我們今年更有DSE狀元誕生!」
60年代的香港經歷制水、颱風溫黛吹襲及木屋區大火等天災人禍。東華三院初期的救濟為實時救援,如1963年吹襲本港的颱風溫黛令許多市民受災,何主席形容他在任總理期間曾親自到香港仔,為溫黛災民送上大米及棉被等救援物資,他仍記得當刻災民的慘況,「好多漁船沉沒了,有災民捉緊我隻手,更流眼淚多謝我!」
來到今天,鄧明慧指東華的救援活動多元化及緊貼時事脈搏。例如新冠疫情期間防疫物資匱乏,東華捐贈大量口罩及洗手液等物品到醫院及向社區派發,今年4月發生佐敦華豐大廈致命火警,東華亦派社工支援,更從「東華三院甘霖援急基金」及「東華三院殯儀基金」撥出款項,以協助受影響家庭渡過難關。最近鄧明慧亦親自帶隊探訪房戶,為他們送上空氣清新機等適用物資;而東華亦專注扶貧工作,從食物銀行、過渡性房屋、社區飯堂、就業支援服務,至今拓展至社區客廳,以專業、多元、創新的服務,全面支持政府各項扶貧項目,聯同社會各界一同為基層解憂紓困。
每一年的「歡樂滿東華」籌款活動,均成為市民茶餘飯後的熱話。然而,在尚未有電視台的60年代,何世柱當總理及主席時,都要親自去上門拜會大戶進行「沿門勸捐」。他猶記得南豐紗廠每年都捐款8至10萬港元,相當於如今的約200至300萬港元;另一籌款方式則為粵劇名伶獻唱,當時最有名的要數名伶新馬師曾(原名鄧永祥),「他一唱《萬惡淫為首》,市民就會打電話來捐錢!」
現時東華的籌款活動亦與時並進,鄧明慧指近年加入電子支付及網上籌款等新元素,也有籌款晚宴及體育活動等,當中的賣旗籌款亦有新突破,東華邀請本地插畫師為紙旗設計獨一無二的圖案,「我們與好多插畫師合作,設計特色紙旗,有市民更支持要儲齊一套!」鄧指,今年有多達11,000名義工賣旗,而他們都相當投入及賣力,她早前親身到現場探訪賣旗的學生,才知他們早已把旗賣完,認為很多人的第一次義工都是賣旗,上了人生寶貴的一課,「見到義工們賣旗時好開心,整件事都見到很多人一起去做,香港市民又捐錢又出力,很有意義。」
明年為東華三院成立155周年,兩代甲辰年主席均認為該院一路走來得來不易。何世柱指東華在清朝時已成立,可謂舉世無雙,最大的心願是保持東華三院的行善精神,服務廣大市民,冀善長繼續捐錢,東華則做更多慈善服務,為社會作出應有貢獻;鄧明慧就指東華正積極籌備155周年慶典工作,她極為欣賞東華三院的良好管治,冀東華既要繼續創新,也要做好傳承及保育,與時並進持續優化服務,秉承「救病拯危、安老復康、興學育才、扶幼導青」的使命和承諾,與港人一起擁抱更美好的未來。
何世柱:26歲接掌東華 創最年輕紀錄
在東華三院總部的其中一面牆壁上,記者發現了何世柱主席的舊照。相片中戴眼鏡的他朝氣蓬勃,風華正茂,計及擔任總理的年期,何20歲出頭就已在東華出任要職,而他以26歲之齡出任主席,創了當時最年輕主席紀錄,維持了14年後才被1978年上任的馬清偉(當年24歲)打破。
訪談期間,已屆87歲高齡的何主席說話仍然鏗鏘有力,回想當時年紀輕輕就上任主席,他曾多次強調自己年少氣盛,而性格直率的他亦為東華護士爭取權益,如今描述相關事件亦津津樂道,令在場的記者及一眾後輩深深佩服。
何指,當時是殖民地時代,東華醫院的醫生及護士,與政府直接聘用的醫護是同工不同酬,以護士為例,當時東華的護士月薪是480港元,而政府護士卻有580港元,足足相差100港元。「我當時4月就職,記得當年7月,東華的護士就找我陳情,要求我幫她們爭取同工同酬!」
原來當時私人機構與政府聘用的職工均有此現象,只因東華聘請了數名從英國回港的護士,他們發現薪酬與政府護士不同而深感不公,故到東華總部向何主席求助,何當初不假思索,直言「我就決心幫助她們,我當時年輕,敢說敢做!」結果他如實向董事局反映,在他卸任前成功爭取護士加薪100港元與政府護士看齊,亦開創先例,逐步改善各行業同工不同酬的情況。
鄧明慧:自幼結緣東華 盡展音樂天賦
帶隊赴日參賽夢圓滿今年4月才正式出任東華三院主席的鄧明慧,其管治理念是「廣明德慧 善澤香江」。在訪談間,她分享個人和家人與東華的聯繫,包括在醫院的入院病人名冊裏,竟然發現了父親的名字,她指父親80多年前曾獲廣華醫院救治。
鄧主席深信音樂能促進全人發展。自2014年起,她一直推動該院屬下中、小學、幼稚園以及特殊學校積極參與兒童發展配對基金的「聖誕頌歌節」,合共逾6000師生及家長曾參與活動,用音樂加強學校與社區的聯繫。鄧明慧指出,東華屬下學校重視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與數學教育),其中,音樂更是促進跨學科學習的教育元素。除了正規的音樂課,屬下學校在課餘分別設立了管樂團、管弦樂團、中樂團、步操樂團及合唱團等,在教育局及董事局資助下,提供多元化的音樂活動。
東華三院更開設了東華三院胡李名靜音樂及藝術發展中心,支援學校組織音樂培訓及表演活動,又讓有需要的學生以較相宜的價格購備喜愛的樂器,並不時由董事局資助樂團或合唱團進行海外交流,擴闊學生視野及加強社交能力,在培養音樂才華的同時,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今年8月,在鄧明慧的支持及帶領下,3所東華中學組成聯校合唱團,遠赴橫濱參加日本聲樂音樂節的演出和比賽。學生的表現獲得評判讚賞,令他們對合唱更添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