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日報A1:外勞大軍添食1萬 港技工冇運行

2024年10月20日 03:3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本港人力市場「冰火兩重天」,一邊有建造、零售等失業率飆升、工人冇工開或「有汗出、冇糧出」,但政府又聲稱本港未來欠缺18萬人才和勞動力,當中包括數以萬計的技術人員,將在未來3年輸入一萬名35歲或以下的技工,以補充勞動力缺口。勞工界對政府擬再次大規模輸入外勞感到憂慮,質疑政府作決定前沒諮詢工會及業界。強調認為目前的「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已足以針對行業的人手問題,另設輸入技工渠道,憂變相容許有關外勞「長期化」,會帶來深遠影響,促當局敦促行業改善從業者工作條件和待遇,吸引更多本地年輕人入行,切忌短視。
政府指,根據人力規劃,未來本港欠缺18萬人才和勞動力,包括6萬名技工,當局計劃輸入一萬名外勞,其餘5萬個職位則由港人擔當,有關安排已考慮到保障本地勞工就業。至於輸入的技工,政府規定必須持有牌照,來港後只能夠從事本身的行業,當局希望能招攬年輕技工,令本港的勞動人口較年輕化。同時,繼續展開本地技工的培訓工作。
勞工界議員周小松對新措施有保留,直言政府提出輸入一萬名技術專才,事前沒有諮詢工會。他不反對適當輸入外地工人來紓緩某些缺人的工種或行業,問題是現時已有「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僱主或企業可以透過為期兩年的外勞合約暫時解決人手空缺,實在無必要另設渠道輸入年輕技術專才。雖然新措施細節有待公布,擔心有關職位長期由外來技工擔當,或會對本地年輕人入行構成妨礙,降低企業或僱主培訓本地人的意欲,對持續發展未必有好處。
周小松又認為,本地年輕人之所以不願投身藍領技工,薪酬待遇和工作條件是關鍵,舉例指電梯維修技工,需身處污糟的工作環境,薪水卻相當微薄,若果企業沒有改善待遇和工作條件,就算容許外來技工取得永久居民身份,他日也難保不會改投另一行業。
身兼工聯會理事長的議員黃國表示,現時完成培訓的電梯維修學徒有一半選擇轉行,與行業收入低、工時長有關,因此不少年輕人望而卻步。除了建築專業,許多行業的技術人員都面對出路窄、前景黯淡、難以向上流的問題。
他認為當局引入技術專才前,應保障本地勞工優先就業、工資水平要有合理增長。又指今日的香港已較70年代富裕,新一代已不像上一輩般,為求餬口而不計較工作條件,政府應敦促業界提升待遇和工作條件,令本地的潛在勞動力得以發揮。
社福界議員狄志遠對新措施持觀望態度,他說技術人員不可能橫空而出,必須輔以就業機會,政府不應以外來人才來解決眼前問題,從而忽略中長期規劃。若粗疏地引入外來技工,短期內無疑可補充人力缺口,擔心長遠會有負面效果。他說不反對外來人才來港參與建設,但始終都是本地人才對社會的投入感要大些,況且不存在適應本地制度和文化的問題。
更多新聞,請瀏覽東方日報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