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員促降低夾心階層置業門檻 開放郊野公園邊陲及禁區用地
2024年11月07日 10:11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土地短缺,有議員建議開放郊野邊陲用地及邊境禁區用地。
立法會今日(7日)繼續辯論由議員鄭泳舜提出的「進一步完善房屋階梯」議員議案,議員容海恩指目前的資助房屋政策未能充分照顧到夾心階層,尤其是青年夾心階層的置業需要。
她指現時青年人的收入雖有上升,但遠遠追不上同期的樓價,亦導致到房屋階梯出現斷層,影響社會向上流動,不利私樓市場的長遠健康發展,政府更應該取採取積極的措施,降低夾心階層置業的門檻,例如延長居屋按揭擔保期,優化居屋抽籤制度,增加多次抽籤,推行共享業權,先租后買等計劃,又或者提供置業貸款、放寬強積金提取作為首期,協助更多的市民實現置業夢。政府亦應該研究優化公屋的分配機制,提高公屋的編配效率,縮短輪候時間。
她指資助房屋作為第二市場,政府應該在防止投機和促進流轉之間取得平衡,適度放寬限制,但同時也要採取保障措施避免炒賣行為。她指資助出售房屋不能停留在上車的層面,更要注重換樓的機制,讓市民能夠隨着家庭的需要變化,而選擇合適的居所。
香港土地短缺及使用率低,議員陳振英認為是一系列房屋問題的根源,造成私樓市場房價高,租金水漲船高,欠缺土地建公屋等。他指政府應多管齊下造地,例如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地,開放邊境禁區用地等,造地方面有前瞻性,既要考慮《長策》的所訂定的總單位數量,也要令人均居住面積有所提升。他指籠屋、板房間的生活環境惡劣,被視為香港社會矛盾的根源。根據統計處的報告,現時全港有6.5萬25歲以下年輕人居於不適切住房之內,相信也是部分年輕人對前景缺乏信心的原因之一。
他認為政府告別劏房的整體的方向是正確的,但是相關政策在執行上直接影響到居住其中的24萬住戶,設想必須全面,既要避免出現業主將改建的成本轉嫁租戶,同時對於不能負擔簡樸房租金的弱勢住戶提供安置安置,加快他們上樓的速度,或合理的過渡期安排,避免出現無家可歸的景況。
房屋委員會曾在98年初推出過租置租者置其屋的計劃,讓公屋住戶能夠用較便宜的價格在買回自己住的公屋,他指措施可提高整體香港人擁有自置物業的比例,促請政府加強租置屋的管理,積極梳理混合業權帶來的問題,相信優化之後,重推租置公屋的計劃可以讓部分公屋住戶的業主夢成真。
議員陳沛良指近年樓價雖從高位回落,但對市民尤其是夾心階層而言,「上車」仍然遙不可及,其中一大原因,乃工資增長幅度長年追不上樓價升幅。在2003年至2023年的20年期間,15至34歲人士的每月收入中位數增幅介乎99%至131%,但本地樓價則升4.4倍。另外,過去20年本港新建成房屋單位供應中,私人住宅同公屋分別佔超過40%,而資助出售房屋只得10%,不少人形容「抽到居屋好似要中六合彩一樣咁難」,於是有部分人寧願減少收入去輪候公屋,對個人發展以及社會都不是健康嘅現象。
他指目前公屋申請數目同平均輪候時間都處於高位,當局要保證公屋供應無可厚非,但夾心階層家庭比例在2021年已達到36.6%,他們的置業需求應得到重視,當局應該在公屋同資助出售單位中取得平衡。
他強調市民對房屋需求會隨時間、觀念和整體經濟環境而改變。過去大家視買樓為一種資產增值方式,在經濟下行周期,即使樓價下調,但市場上置業信心不足,加上供樓壓力大,買樓意欲大減,現時年輕人亦未必再以置業為目標。最近有調查顯示,本港超過70%成Z世代受訪者視旅行為重要工作動力之一,比例遠超過買樓。由於下一代觀念改變,不想做「樓奴」,加上經濟前景不明朗,呼籲當局要促進經濟,提升市民置業信心,房屋供需以「靈活變通」為原則,持續檢視房屋策略,務求做到供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