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非入侵性腸炎診斷工具 免患者輪候過長延誤診治
2024年12月04日 16:2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中大團隊研發非入侵性腸炎診斷工具。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發明非入侵性炎症性腸病診斷工具,有望減輕大腸鏡診斷服務壓力。研究團隊對數千個地區及族種的糞便樣本中的腸道微生物群進行分析,發現炎症性腸病(IBD)患者的腸道中,出現較多會產生毒素的細菌基因,同時缺少多種抗炎功能的菌種。中大繼而利用機器學習開發新診斷工具,協助區分常見的慢性腸道疾病,包括功能性消化道疾病及炎症性腸病,其整體靈敏度高達88%,特異度高達89%。新技術預計可於2027年在本港作臨床應用。
大部分消化系統疾病的症狀類似,包括常見的腸易激綜合症及炎症性腸病(IBD),患者同樣會反覆出現腹瀉及肚痛,惟後者的炎症會隨時間加劇,形成消化道慢性發炎和潰爛,嚴重者甚至需要進行手術,切除部分腸道或開人工造口,亦令患者負擔高昂醫療費用。
中大醫學院卓敏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表示,大腸鏡檢查、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或磁力共振掃描(MRI)是現時常用的炎症性腸病診斷方式。不過公立醫院大腸鏡檢查輪候時間長,有機會令診治延誤,而私家醫院收費高昂亦可能令患者面對沉重的經濟負擔,故研發新一種非入侵性、穩定而精準的檢測方法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