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非入侵性肠炎诊断工具 免患者轮候过长延误诊治
2024年12月04日 16:25
东网电视
更多新闻短片
中大团队研发非入侵性肠炎诊断工具。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发明非入侵性炎症性肠病诊断工具,有望减轻大肠镜诊断服务压力。研究团队对数千个地区及族种的粪便样本中的肠道微生物群进行分析,发现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肠道中,出现较多会产生毒素的细菌基因,同时缺少多种抗炎功能的菌种。中大继而利用机器学习开发新诊断工具,协助区分常见的慢性肠道疾病,包括功能性消化道疾病及炎症性肠病,其整体灵敏度高达88%,特异度高达89%。新技术预计可于2027年在本港作临床应用。
大部分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类似,包括常见的肠易激综合症及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同样会反覆出现腹泻及肚痛,惟后者的炎症会随时间加剧,形成消化道慢性发炎和溃烂,严重者甚至需要进行手术,切除部分肠道或开人工造口,亦令患者负担高昂医疗费用。
中大医学院卓敏内科及药物治疗学讲座教授兼肠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陈家亮表示,大肠镜检查、电脑断层扫描(CT Scan)或磁力共振扫描(MRI)是现时常用的炎症性肠病诊断方式。不过公立医院大肠镜检查轮候时间长,有机会令诊治延误,而私家医院收费高昂亦可能令患者面对沉重的经济负担,故研发新一种非入侵性、稳定而精准的检测方法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