塱原復耕種米餵候鳥 生態公園花田多款 首月逾5000人參觀
2024年12月26日 06:0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塱原自然生態公園回復原有地貌及提升生態價值。(黃仲民攝)
綠油油的菜田、金光閃閃的蘆葦叢及稻米田,位於上水雙魚河與石上河之間的塱原自然生態公園除了招來攝影發燒友入場「影靚相」,亦吸引極度瀕危的禾花雀、瀕危的黑臉琵鷺等動物覓食棲息。漁護署分享,公園透過復耕農田,生態區特意種米等「餵雀」,清除蕉樹等外來物種,利用傳統智慧設立淨水系統,回復塱原的原有地貌及提升生態價值。該署指生態公園足以補償發展古洞北及粉嶺北的生態損失,又透露開放首個月已有約5,000人次入園參觀。
塱原自然生態公園佔地約37公頃,當中約21公頃為核心保育的生態區,另有約11公頃作農業區。而約5公頃的訪客區濃縮公園的大部分生境,參觀人士能穿梭稻米田、蘆葦床、荷花池、通菜田、乾農田等,亦可走近種滿波斯菊及「太陽花」向日葵等的花田打卡。參觀人士更可到觀鳥屋遠眺在公園覓食及棲息的候鳥,當日記者見到黑翅長腳鷸、牛背鷺、小白鷺在深水池塘等地捕食的蹤影。
要有候鳥停留,漁護署在生態區種植較多濕田作物,包括稻米、慈姑、馬蹄等,亦控制農田水位等。署方提到,塱原過往不少農地已停耕或種植蕉樹等不適合濕地生境的植物。農田復耕稻米後,每年秋冬,禾花雀過冬經過香港,米田能為雀鳥提供食物。漁護署提到,每逢11、12月或4、5月的秋冬或夏季兩造稻米收成期,訪客更能與金黃色的稻米留下倩影。
此外,農業區均以生態友善的模式運作,39個農戶以前均在塱原耕作,現時大多會使用天然肥料種米、種菜,令生境更豐富。而塱原濕地新設的淨水系統利用傳統智慧,上游的河水會先經水深約90厘米的沉澱池,將泥沙沉到池底,再流入另一個池被蘆葦消化養分,根莖亦能隔走微粒,最後在水深約30厘米的淺水池「曬水」,陽光中的紫外線能殺死細菌。經淨化的河水會經修理灌溉水道流入農田。
漁農自然護理署高級自然公園主任黃廣潮表示,設立生態公園期間修復荒廢農田,令濕地面積多了8公頃,足以彌補開發古洞北新發展區的濕地損失,近兩年冬季有約200隻鷺鳥於公園夜棲,公園自11月9日開放後亦錄得不常見的凍原豆雁、蘆鴉、鳳頭鸚等,而在公園錄得的禾花雀數量由2021年的27隻,升至去年的46隻,去今兩年更首度發現澳南沙錐和淺色斜痣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