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首座轉廢為能設施年底運作 當局指焚燒發電更高效
2025年01月12日 13:04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香港正在建設首座處理都市固體廢物的轉廢為能設施,預期今年底可投入運作。
本港堆填區快將飽和,政府正建設首座處理都市固體廢物的轉廢為能設施 (I·PARK1),預期今年底投入運作。而環保署也剛於去年12月招標建設第二座轉廢為能設施 (I·PARK2)。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今日(12日)發表網誌,稱坊間有誤解擔心政府未來會把廢物「一把火燒掉」,不再推動減廢回收,這反映了不少人對全球廣泛推行的轉廢為能技術和背後的環境經濟學認知不足。
廢物回收再造可以減少資源浪費,並降低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不過,當回收廢物的成本和環境代價較高時,轉廢為能其實更符合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的理念,和回收再造是互補的廢物處理方案。謝指,回收再造的核心理念是將廢物轉化為可用物料產品,從而減少資源浪費和對環境的影響。但是在現實操作中,回收的成本可能因多種因素而變得昂貴甚至不可持續,對環境的影響也會更高。
他以發泡膠作例,指出發泡膠密度很低,收集和運輸廢發泡膠的成本十分高,加上回收發泡膠還需要高溫熔化和化學處理,所以回收發泡膠成本高昂。經濟上,回收的價值取決於回收材料在市場上的需求。然而,由於某些再生材料缺乏用途和市場,價值很低,結果是回收的成本大於其帶來的經濟收益,導致資金和資源的浪費。在這樣的背景下,焚燒發電可以是更佳的廢物處理方案。
轉廢為能 (Waste-to-Energy, WtE) 是一種通過焚燒來產生熱能並轉化為電能的廢物處理技術,現代轉廢為能設施有多項優勢,包括減少垃圾填埋,節省土地資源,對土地資源價值高昂的香港而言是一種更高效的廢物處理方式。焚燒後的爐渣可以用於生產建築材料,而金屬等殘餘物也可以進一步回收再造,最大程度地實現資源利用。
轉廢為能只是起步,政府還會不斷尋求更具成本和環境效益的廢物處理方法。在回收再造方面,技術和創新可以增加經濟和環境效益,讓以往低價值的回收物料成為高增值的回收物料,無需政府補貼之餘,還可以創造高價值,帶來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