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與跨欄 王珞僖打破定型創造可能

20191028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田徑和其他運動不同,沒有一顆球、一塊拍、一輛單車、兩隻拳套。糾結了很久,該讓王珞僖帶點什麼象徵性的東西,好像都與理工大學的紅磚牆格格不入,還是作罷。直到訪問當天,相約某棟教學大樓,他背起漲滿的書包,手提電腦擱在臂彎,笑著解釋:「待會訓練前,先跑一趟圖書館。」這才遲鈍地發現,學生這個身分,重量不比跨欄運動員輕。文:許思彤
走出四四方方的課室,白袍長及膝蓋,玳瑁色的眼鏡外加護目鏡,每天待在實驗室裏,最常面對的是血。「檢查血糖、血脂,癌細胞是良性還是惡性……醫療化驗的市場很大,畢業後到醫院累積幾年經驗,再到私人化驗所。」眼前的大學新鮮人說得頭頭是道,仿佛這是聯招資訊日某個攤位。驟看很難想像,他是世中亞軍、首個站上青奧頒獎台的香港田徑運動員,王珞僖。
「讀書運動都一樣」
「陌生人聽見我玩田徑,第一印象就是讀不成書。」他聳聳肩說。跟黃種人不能跑類似,都是刻板印象作怪。討厭被定型,所以努力打破定型。沒有跟風找名師補習,倒是上網翻看偏門的應試攻略,加上一點小聰明,雖不夠分入讀物理治療,還是考上了第二志願醫療化驗。「以前聽說大學生活很『hea』,經常走堂,都是假的。」同科同學「癲癲哋」,開學第一個星期已經駐紮圖書館。他不敢偷懶,就連理大和體院那趟車程,也硬擠出時間溫習。「見到別人叻,就要追,否則只會越拋越遠。讀書運動都一樣。」十八歲的倔強顯而易見。
再擠也擠不出二十五小時,有些東西成為必要的取捨。「同學聚會都有下場,糖水、飲酒直落。」他耍手擰頭,連聲說不了不了。我問旁人有否微言,他尷尬笑笑:「其實挺掃興的,但沒辦法,隔天早上還要練跑,不可能玩通宵,而且晚睡肌肉容易受傷。所以,下次吧。」每次都說下次,這個下次大概很久才會兌現。迎新營、住宿、上莊,沒有參與更加理所當然。多姿多彩的大學四年,王珞僖想了一會,結論是:「沒什麼特別想試。」
「跑步是現在進行式」
因為早已試到最喜歡的,不必再試。那年中三剛剛起步,中四打破學界B Grade 100米欄紀錄,「成績來得太快,快得招來妒忌。別人小學開始跨欄,跨了七、八年,卻沒我一年進步得多。」我笑說是天賦差異,他不置可否,只說多虧教練、時機和運氣。一星期五天,每次三小時的練習,「不辛苦」,簡簡單單幾個字帶過。到底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永遠沒有答案。
「跑步佔據人生很大部分,不跑就會『囉囉攣』,失去目標的感覺。」話雖如此,即使穿上釘鞋,情緒依然跌宕起伏,圍繞同一件事打轉。「比賽前夕開始『淆底』,看著時鐘從十一點,轉到凌晨四點,睡了兩小時起床,最後差0.04秒破紀錄。」那是中五學界的遺憾。世少、世中這些大賽,期望更大壓力更大,要麼繃緊,甚至腳軟。他試過青奧選拔賽失準,難過得想要放棄跑步,豈料故事峰迴路轉,亞洲田聯突然通知可以後補身分參賽,「從跌落谷底變成超級開心,立即恢復訓練。短短兩個月,改變不了技術和體能,但我學會放鬆,全神貫注去跑每場比賽。」
當不可能變成可能
結果初賽和決賽,王珞僖跑出13.74秒和13.39秒摘銅,獲得香港田徑歷來首面青奧獎牌。「大家都說田徑是黑人的世界。他們肌肉發達,短跑的確很有優勢,但跨欄講求協調、靈活性,劉翔當年贏下世界冠軍,已經證明膚色、種族不是問題。」他頓了一頓,自嘲似地拋出一句:「身高才是。我幾乎是青奧最矮的選手,起跑八人並排,只有我凹進去。」不過上屆奧運,來自牙買加的跨欄冠軍同樣身高1.8米,他半開玩笑地說:「可能我是下一個。」
從前感覺奧運很遠,但青奧獎牌原來也是觸不可及。「或許我和世界水平,並不相差很遠。或許用心做好一件事,就會得到回報。」沒有肯定的答案,只有信與不信。明年東京奧運太過倉猝,他把目標放在2024年巴黎奧運,方法有兩個。「大學畢業後轉為全職運動員,用一年時間達到門檻。要不成為全港最接近奧運標的田徑選手,用外卡方式『碌進去』。」沒人預料到幾乎失落青奧資格的人,最終站上了頒獎台。同樣地,巴黎奧運,「先進去再算。」至於短期目標,很明確,除了明年亞青和世青,便是打破隊友馮建晞的110米欄青年紀錄(14.52秒,欄高1.067米),「希望二十歲升上成年組前,再有一番作為。」
王珞僖 Addis Wong
出生:2001年6月9日
身高:1.8米
體重:72公斤
中學:長沙灣天主教英文中學
大學:理工大學醫療化驗科學
主項:跨欄
重要往績:
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男子110米跨欄銅牌(2018)
世界中學生運動會男子110米跨欄銀牌(2018)
香港傑出青少年運動員(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