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火蟲之光 照不亮野坂昭如的生命

2015121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動畫電影《再見螢火蟲》,描述2位小主角於戰火中掙扎求存的故事。小圖為野坂昭如。(互聯網圖片)
日本作家野坂昭如寫下的半自傳短篇小說《螢火蟲之墓》,故事背景發生於二戰時期,描述2位小主角於戰火中掙扎求存,小說其後改編為動畫電影《再見螢火蟲》,令這個有關「生存」的故事廣為人知,亦觸動無數觀眾的心。
野坂昭如以自身經歷寫下此故事。故事講述當時正是二戰尾聲,由於父親被軍隊徵召入伍,而媽媽在神戶大空襲被炸死,10多歲的哥哥清太,只好帶着5歲的妹妹節子投靠親戚。2兄妹寄人籬下,遭受親戚白眼,而這個混亂的世界,物資短缺,只能靠着掠奪他人的東西而生存,人性、價值觀等一概拋棄。最後妹妹因飢餓而死,清太亦因同樣原因餓死街頭。
主角清太正是野坂昭如的化身,在現實中,他總是先填飽自己肚子,再餵妹妹。他的妹妹離世,自己是活下來的一個,所以他一直被這陰影所籠罩,沒法擺脫。野坂昭如於是選擇安排清太一同死去,在小說中為自己贖罪。
片中經典的一幕,是2兄妹在晚上看到螢火蟲,興奮地嬉戲,但翌日便發現螢火蟲的屍體。節子一邊埋葬牠們,一邊向清太問道:「為甚麼螢火蟲的生命這麼短暫?」相信這也是野坂昭如自己心中所思。
值得留意的是小說書名,不是使用日文中經常用來代表螢火蟲的「蛍」字,而使用同音異字的「火垂る」,有意突顯螢火蟲「火球」之義。而在日本文化中,螢火蟲象徵人的靈魂;靈魂被描述成為一顆漂浮、搖曳的火球,亦與螢火蟲相似。
《螢火蟲之墓》或《再見螢火蟲》,這一書一戲均令讀者直接反思「戰爭」與「生死」兩大議題。動畫甚少出現的死亡情節,在此片卻赤裸裸地的呈現於大家眼前,而戰爭與生命比較,哪樣較有價值?野坂昭如點起的螢光,又能否照進我們的胸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