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塞爾恐襲巨響 揭本土回教徒浮沉

20160327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布魯塞爾恐襲,揭示了莫倫貝克回教徒的掙扎境況。(法新社圖片)
「歐洲首都」比利時布魯塞爾於上周二發生恐襲,被視為繼巴黎連環恐襲後,極端回教組織「伊斯蘭國」(IS)再次直搗歐洲心臟。不可思議的是,巴黎與布魯塞爾的恐襲主犯不是來自IS的中東控制區域,而是布魯塞爾的土生土長回教青年,並與回教社區莫倫貝克(Molenbeek)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數據顯示,中東有多達500名比利時IS恐怖分子,比例冠絕歐洲國家;莫倫貝克更是有名的恐怖分子溫床。恐襲爆炸的碎片,不但戳破了脆弱的「歐洲首都」防線,也揭示了回教徒於社會矛盾下的掙扎。
莫倫貝克位於布魯塞爾西南的荷語區與法語區交界,居民約9萬人,以摩洛哥裔為主。二戰結束後,比利時政府為了加快戰後重建及增加煤礦產量,於1960年代與摩洛哥政府達成移民協議,大量引進摩洛哥移民,並把他們安置在莫倫貝克。經過多年繁衍生息後,莫倫貝克街上隨處可見摩洛哥裔回教徒身影。甚麼原因驅使這個社區的青年回教徒,投身極端宗教陣營及發動恐怖襲擊?
莫倫貝克其實是一個貧民窟,區內充斥毒品、槍枝及假護照,青年失業率高達4成。而且,近年的頻繁恐襲、IS殘忍暴虐的行徑、及歐洲各地層出不窮的難民罪行,使莫倫貝克區內的移民後代,無可避免地被主流社會厭惡及摒棄。他們抱怨在別人的猜疑、恐懼及不安的目光下,不但找不到工作,連女性也不能於工作場合穿着回教傳統服飾──罩袍。
一名任職巴士司機的摩洛哥裔回教徒表示:「當我回到摩洛哥時,我不是摩洛哥人;當我身處比利時,我感覺不到是比利時人。」
曾居於莫倫貝克,涉嫌散播極端回教思想的回教教士阿亞西(Sheikh Bassam Ayachi)把矛頭指向了比利時政府。他稱:「來自莫倫貝克的青年感到失意,是因比利時政府邊緣化他們所致。當局從沒有提供教育、工作及社會救濟,令他們融入主流社會。」
巴黎連環恐襲主犯阿布德薩拉姆、布魯塞爾連環恐襲主犯巴克勞伊兄弟的「案底」,也許是比利時社會矛盾的一個側面。阿布德薩拉姆曾因盜竊入獄;巴克勞伊兄弟分別曾因持械行劫及偷車而入獄。
阿亞西認為,犯罪入獄是他們成為恐怖分子的轉捩點。他們在獄中重新發現宗教的奇妙之處,出獄後便變成了信仰堅定,憎恨及對抗西方社會的恐怖分子。惟中產自由主義色彩濃厚的莫倫貝克市長塞伯曼斯(Franciose Schepmans)則認為,激進分子只是小數。
由於巴黎連環恐襲及布魯塞爾連環恐襲的主犯,俱與莫倫貝克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比利時國會議員兼莫倫貝克反對派領袖伊喀本(Jamal Ikazban)憂慮,外界會進一步把莫倫貝克妖魔化。
在難民不斷湧入歐洲,以及IS發動更多恐怖襲擊的處境下,歐洲各地的回教徒在信仰及身分認同方面,俱會遭受史無前例的挑戰。有部分會加入IS,投身狂熱宗教運動;有部分則因標籤效應,被主流社會所隔絕。最終,他們也可能成為IS一員,形成惡性循環。比利時的莫倫貝克只是其中一個例子,若各國仍未充分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假以時日,歐洲可能會出現更多「莫倫貝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