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由神降為人 二戰前後意義大不同

20160807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戰後天皇的地位已大不如前,圖為現任明仁天皇。(美聯社圖片)
「天皇」是日本君王的稱號,在神道教的傳統下,天皇不只是普通人,而被視為神的後裔。二戰戰敗後,天皇由神化的絕對權力者「降格」為人,惟於國民的精神意義依然無可取締。
二戰前的天皇被國民當作神一般膜拜,地位崇高。他們是權力的中心,擁有政治實權,甚至能發動戰爭,是國家的統治者。惟二戰戰敗後,日本被美國為首的同盟國佔領長達7年,建立民主議會制,實權改由國會產生的首相掌握。再沒有實權的天皇,只是作為象徵性的國家元首,被保留下來。
明仁之父昭和天皇當時發表《人間宣言》,承認天皇只是人而非神。天皇重新被定義為「日本及國民整體的象徵」。在「象徵天皇制」之下,天皇失去政治機能,其功能像西方國家的君王一樣。其所有國家事務功能,都必須聽從內閣大臣的建議和認可。
依照《日本國憲法》,現今天皇的主要公職包括任命內閣總理大臣、批准法律、召集國會、出席外交禮儀、事務活動和國家儀式等。他們亦會負責宮中的傳統祭祀、參加公益活動,以及和在災難發生時,到災區探訪等的義務工作。
戰後天皇的地位,從神化的權力絕對者,轉化為代表統一國民的象徵,是國民的精神依託,以及信仰的安定體制。從「神」變回「人」的天皇,在國家以至國民心中的地位不同了,但依然擁有不能取締的精神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