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解碼:韓戰改寫東亞局勢 港經濟受惠
南北韓劍拔弩張的關係在三八線兩邊徘徊,自韓戰後起起落落持續至今。1950年6月25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韓)越過三八線,對大韓民國(南韓)發動突襲,是為韓戰的開端。戰爭直至1953年7月27日參戰方簽署停火協定為止,歷時超過3年零1個月。戰爭期間,由於當時聯合國傾向承認南韓的地位,於是授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介入戰爭支援南韓,與北韓同樣尊崇共產主義的中國亦兵援朝鮮,令戰事升格為西方列強與共產國家陣營的爭鬥。
據南韓公布數字,韓軍在韓戰中至少13萬人陣亡,逾37萬百姓亦無辜喪生,同時重創南韓經濟。韓戰和時任總統李承晚亦造就了美韓緊密關係,一面倒親美的李承晚政府極力爭取美方援助,韓戰爆發後又把美軍重新拉回朝鮮半島,將指揮權拱手相讓,為美韓逾半世紀的軍事同盟揭開序幕。後來,軍人出身、在韓戰中平步青雲的朴正熙入主青瓦台,開展長達18年的軍事獨裁統治。朴正熙治下南韓經濟回春,遠遠拋離北韓,變相威脅北韓的意識形態。
韓戰牽連巨大,中國於朝鮮半島戰場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可謂至關重要,派出了約135萬名中國人民志願軍士兵登陸朝鮮半島,成為抗擊聯合國軍的主力。由於軍隊裝備比起聯合國軍大為落後,戰情慘烈,志願軍中有近15萬人陣亡。不過,中國通過抗美援朝,保全了東北控制權。但於鞏固東北的同時,中國亦要放棄「解放」台灣的目標,間接形成了現時兩岸的格局。
韓戰揭幕後,聯合國與中國處於「敵對」位置,更對中國大陸實施禁運。港英政府亦無可避免地加入了實施禁運的名單。至此,香港的經濟結構不能再依靠單一的進出口產業,因此將經濟重心轉移投放至輕工業上,一時間輕工業發展百花齊放,亦為日後經濟結構再次轉變為國際金融中心做好準備。
另一邊廂,二戰中後一蹶不振的日本遇上韓戰爆發,立即成為其東山再起的契機,被指是這場戰爭中最大贏家之一。日本表面上未有參戰,事實上卻秘密遣艦參戰;而「朝鮮特需」、即美軍對日方物資供應的依賴更救活其經濟,亦加速日本恢復主權、美日踏上化敵為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