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員通訊:薪資數字的奧秘 底薪、起薪與實質薪資-王乾任 社會觀察家

20140512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前幾日郭台銘董事長發表了,「哪家公司只發22K,我一定買下來調薪」的言論後,網路上跳出來一個自稱是群創員工的梁小花,指稱群創底下一堆人領不到22K,要郭台銘董事長先處理好自己旗下的子公司再說。
雖然只是網路上的自稱匿名爆料(據說後來網路上出現了群創薪資條,證實的確支領不到22K,但也仍有人在爭辯其真偽),郭董還是認真花時間調查,迅速地對外宣布,作業員與建教生的起薪,將調整為26K,工程師將調整為36K起,五月一號起生效。這一點,要給郭董拍拍手。畢竟一個掌管全球150萬員工的大老闆,不可能什麼事情都親力親為,但如果發現問題,願意且在第一時間內提出解決辦法,的確是有魄力。
網路上對於近年來青年就業起薪的爭吵,有一個很大的癥結在於,任意使用起薪、底薪等字眼描述薪資水準,沒有精確地定義,造成各說各話的情況。
起薪與底薪,聽起來很像,其實很不一樣。起薪多半是底薪加上其他各種津貼,有些企業甚至會連加班費都算進來。底薪則是裸薪,沒有任何附加津貼或加班,只要達到勞基法最低工時就可以拿到的基本薪資。
受薪階級抱怨的多半是底薪太低,企業主則聚焦在起薪或實質薪資。例如,偶爾會有一些企業主跳出來抱怨,給40K都找不到人的新聞。仔細檢視,往往會發現,此一薪水是包含了加班等各項推估之後而得的總額,而非一般人直覺的底薪甚至起薪。
如果單就底薪而非起薪來談,如今的台灣,的確越來越少有社會新鮮人能領到22K的底薪,一般企業為了規避勞健保等支出,底薪部分盡量都會以最低薪資計算,再以各種津貼名目往上墊高薪水,即便是高所得的業務員,底薪往往也只有政府的最低薪資水準。
社會新鮮人的起薪與底薪該是多少,當然有很多值得討論的空間。企業當然只想給政府規定的最低標準以規避其他費用,受薪階級當然希望越高越好,日後的勞保年金也可以多領一些。
不過,我認為對眼下台灣的受薪階級來說,最關心的是實際能放到口袋的實質薪資,以及為此所必須付出的勞力成本。
這是台灣薪資問題最關鍵且嚴峻的一點。為什麼越來越多電子業的工程師抱怨,就算得以實領超過百萬年薪,由於是責任制,工時超長,平均換算下來的單位時薪,不及最低薪資保障的標準比比皆是,根本是拿命換錢!
台灣是否應該調高底薪和起薪?我認為絕對應該,主計處有資料顯示,台灣企業花費在薪資上的成本支出占比有日漸下降的趨勢,顯示企業是有意利用環境不景氣以及青年草莓化的論述來規避應該支應的薪資水準,盡可能地把利潤放在口袋而不願意發給員工。
不過,政府應該更積極的介入協調,甚至立法保障受薪階級的工作條件。例如,修法重懲,杜絕非法責任制造成的實質單位薪資水準低於最低時薪的怪現象!絕不能讓企業大玩文字遊戲,規避法規,使用勞力卻不支付該付的薪資,剝削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