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蜜防蝶:從「布農族射耳祭」談文化的演進-冠強 備役情治中校

2014051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2014年台灣原住民的「布農族射耳祭」這幾天正在台東熱鬧舉行,來自全台近三千名布農族人前往共襄盛舉,隨著祭典中的抓豬儀式到底是否涉及虐待動物與該活動是否適合舉辦之爭論,引起許多民眾討論並開始關注布農族特有的射耳祭。
射耳祭是布農族傳統,是該族每年最盛大的狩獵與尚武祭典,祭儀過程有獵前祭槍、射耳、分肉、祭骨以及頌功酒宴儀式,在祭典中也展現布農族的傳統服飾和音樂特色。
祭場必須選擇在有雀榕的隱密處,因為雀榕生命力強、耐射箭。祭典當天,部落12歲以下的小男孩要射耳,孩童射完換大人射,接著是分肉、祭骨等流程。
布農族射耳祭抓豬儀式,原住民委員會認為「只是為了炒熱氣氛舉辦的遊戲」,要求取消,否則將取消今後相關補助,引起布農族的氣憤與抗議,決心捍衛傳統文化。但經過參賽隊伍和部落長老協商後,決定修改競賽規則,改為定點抓豬,避免讓豬隻驚恐尖叫。
儘管現在射耳祭儀式已不復過去的完整,抓豬儀式也不在流程中,演變是因為環境已改變,現在部落經濟和社會結構已完全不同,部落耆老也逐漸凋零,文化傳統有些已經中斷,有些已經改變。好的傳承斷了固然可惜,不適合時代習俗的也應該隨著時代的演進而自然地淘汰。
布農族人的成長階段是要自己養豬,長大後要會抓豬才能去提親及結婚,對他們來說:豬是他們最珍貴的財寶;因為小時候是寵物,長大後就是動物、更是他們的食物;就像卑南族人會養猴子,成長階段也要親手殺掉那隻猴子的傳統習俗類似,豬也成為傳統布農族人文化的象徵與代表。
本人認為也許這個傳承在此中斷了,固然可惜,不過就像過去原住民的「出草」獵人頭儀式一樣,現在就已經不再也不能傳承了;相信時值現代,大家都不會認同為了延續傳統儀式而去殺人吧?其實,文明就是不斷與時俱進的過程。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孔子說:「爾愛其羊,我愛其禮。」禮儀是文明的象徵,但是當眾宰羊畢竟是不文明的行為,終究宰活羊的儀式是會被取代的;文明就是不斷進化的過程,我們該試著去蕪存菁,接受它的演變,任何文化都不該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