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一笑:核能發電廠的存在對珊瑚的影響-海雲間 中華潛水推廣協會前秘書長
2014051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反核聲浪一直是全球矚目焦點。台灣百姓反核訴求,主要考量的是核電廠一旦遭到破壞,對我們這一塊土地將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就拿目前核電廠對海底生態的影響,就可見一斑。
目前台灣四座核電廠,包括新北市地區的石門核一廠、萬里核二廠、貢寮核四廠,還有屏東縣恆春的核三廠,這四座核能發電廠都設在海邊,長期來它們對海洋生態真的不會造成傷害嗎?答案,當然無庸置疑。
從民國76年核三廠開始運作後,曾有專家追蹤研究墾丁地區的珊瑚變化,發現當地珊瑚出現過白化及死亡的現象。並且,也有許多生態研究專家指出各座核電廠排水口附近的珊瑚群,如果僥倖逃過夏天的高溫沒有白化死亡,在入冬後反而因為核電排入海中的溫排水而升高海水溫度,使附近的珊瑚反而恢復活躍與色彩,這更顯示出核能發電廠確實大大改變了海洋自然生態的自然循環周期。
台灣四大核電廠都設在海岸線,原因是它必須靠海水來冷卻爐心的高溫,然後將這些溫排水再排入海中。雖然曾有專家指出核能運作不會造成輻射,也有專家認為它排入海中的溫排水,不一定會造成珊瑚的死亡。但是全球暖化現象已經導致海水溫度上升,再加上核電廠排入海水中的溫排水便產生雙重加乘效應,如此一來,對珊瑚的影響勢必造成更大衝擊。
核能發電廠的存在對珊瑚死亡與生長確實發生了變化,從民國89年度開始,漁業署便委託學術研究單位對國內海域二十多處珊瑚群進行長達五年的研究調查,結果顯示有四分之一呈現成長,有二分之一維持穩定,四分之一呈現降低。除了以上研究之外,另外也對珊瑚礁遭受損害或自然死亡進行研究。研究出來的結論包含:海岸線開發、海水污染、氣候變遷、人為破壞等所造成,其中以污染及海岸開發的影響最為嚴重。
海岸線開發和海水污染造成大量的珊瑚死亡數據確實存在。當時漁業署開始擬定珊瑚復育計畫,並委託學術單位進行人工魚礁架設。同時,本協會當時也被邀參與人工魚礁的復育計畫,而漁業署這項人工珊瑚礁的成效也相當不錯。
全球各地的珊瑚都有大量白化或死亡現象,發生的最大原因除了歸屬人類破壞造成的污染,另外還有「魔鬼海星」會大量啃食珊瑚,算是海底生物之中珊瑚的最大天敵。但事實証明,核電及人類不斷開發產生的海水污染,才是珊瑚最大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