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觀點:從台灣反思烏克蘭情勢發展-林佳龍 立法委員
20140521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烏克蘭命運會是台灣的一面鏡子嗎?太陽花學運期間適逢烏克蘭危機升溫,正反雙方都以烏克蘭為例對民主與台灣前途展開論辯,而從歷史脈絡與地緣政治的角度看,烏克蘭情勢發展確有值得台灣反思之處。
首先,烏克蘭並不是台灣民眾印象中脫離前蘇聯的一個「小國家」,其人口接近4600萬,大約是台灣的兩倍,國土面積60萬平方公里,不但是台灣的16倍大,更是歐洲除俄羅斯外,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而在經濟實力上,根據IMF及CIA的統計,烏克蘭的國民生產總毛額1700億美金(台灣近5000億美金),在全世界近200個國家裡大約排名50至60間,堪稱是全世界前25%的經濟強權。
歷史上烏克蘭似乎難以擺脫「小俄羅斯」的陰影。烏克蘭的首都基輔在第九世紀至十三世紀時,是俄羅斯基輔、也被稱為基輔大公國的所在地,在後來則成為俄羅斯、白俄羅斯與烏克蘭的共同祖先。隨後,烏克蘭不斷受到許多外來勢力的佔領與影響。如果以由北至南貫穿烏克蘭國土的聶伯河為界,聶伯河以西的烏克蘭深受來自歐洲立陶宛、波蘭、奧地利與匈牙利等國之重大影響;聶伯河以東,則是俄羅斯帝國的勢力範圍。尤其是俄羅斯透過烏克蘭,可以進出黑海,是俄羅斯前往大海的重要通道,因此在十八世紀時,俄羅斯決定佔領整個烏克蘭,而烏克蘭直到1917年俄羅斯王朝垮台後,才得以短暫宣布獨立。五年之後,新成立的共產蘇聯,還是將烏克蘭併吞了,直到蘇聯瓦解後,烏克蘭才得以在1991年重新獲得獨立。然而,二百多年的俄羅斯統治,似乎很難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全消退。
相較之下,歐盟似乎是烏克蘭尋求現代化的希望。歷史上,烏克蘭有著許多來自歐洲的影響,冷戰結束後,烏克蘭人則常與加入歐盟的波蘭做比較。冷戰末期,烏克蘭與波蘭有著類似的經濟生活水準,但波蘭於2004年加入歐盟後,被迫進行了許多政治與經濟上的改革,根據IMF的統計,波蘭的個人國民生產總毛額已達到14000美金,是烏克蘭4000美金的3倍以上,這也成為烏克蘭企圖加入歐盟,進行國家發展的重要動力。
烏克蘭在地理位置上,正好介於歐盟與俄羅斯間,這也讓烏克蘭面臨在地緣政治上,親近歐洲或者俄羅斯的艱難抉擇。一方面,歐盟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國民生產總毛額達到17兆美金,超過美國,也是由民主法治的國家所組成。另一方面,俄羅斯則是在歷史、文化、政治與能源經濟的全面關係上,對烏克蘭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在貿易層面上,歐盟與烏克蘭的雙邊貿易達到377億歐元,與俄羅斯則達到241億歐元。
歐盟在2004年與2007年的東擴政策以後,已經成為烏克蘭的領土直接鄰居。基於穩定歐洲的基本政策,歐盟一直希望與烏克蘭建立東方夥伴關係、甚至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以便將烏國納入歐盟的影響力之下。但對俄羅斯而言,烏克蘭在蘇聯時代,便是整個蘇聯體制的最主要糧倉。在普丁重建強大俄羅斯的政策下,基於地緣戰略的考量,非常希望將烏克蘭納入由俄羅斯、哈薩克、白俄羅斯所建立,欲與歐盟對抗的的歐亞關稅聯盟內。
基本上,比較多數的烏克蘭民眾是希望向歐盟靠近。因此,當前總統亞努科維奇決定於2013年11月中斷與歐盟的夥伴談判,接受俄羅斯的經濟援助,加入歐亞關稅聯盟後,烏克蘭就陷於不斷的示威、抗議與暴動中。2014年2月22日,甚至導致國會將亞努科維奇罷免革職下台,而俄羅斯則認為無法接受親俄的總統被罷黜,因此決定在政治與軍事上介入烏克蘭,這也正是這場烏克蘭危機的開端。
台灣和烏克蘭一樣,在歷史上深受許多外來勢力的影響,目前則陷於邁向世界或者中國的戰略困境中。只不過,烏克蘭以聶伯河為界,西方心向歐洲,東方比較受俄國吸引。然而,台灣的分裂並非如此清楚,反而是在各地方都有比較平均的政治支持度,但在地緣政治上,中國與各民主勢力在台灣內部的對抗,與烏克蘭國內俄羅斯與歐美的勢力對抗是類似的。台灣地緣政治的國際情勢,其實並不那麼唯一,走向民主或者走向威權,正考驗著台灣人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