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台灣:捷運殺人事件帶來的反省契機-陳競新 香港資深傳媒人

20140523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乍聞台北市捷運發生「隨機殺人事件」,馬上從書架上取來村上春樹撰寫的《地下鐵事件》翻閱。這部描述1995年奧姆真理教在東京地鐵放置沙林毒氣的報導文學,講述當年日本地鐵上的「無差別殺人事件」,表面上解讀,性質完全不同,細心琢磨,卻有類同所在。
村上認為,這起接近二十年前發生的地下鐵事件,是日本的斷裂點:泡沫景氣與穩定秩序不再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日本人終於覺醒,失落的時代早已開始,美好生活,已成追憶。
台灣近日發生了連串的脫序事件,是否也代表著台灣隨著全球化風潮的吹襲,昔日那讓人緬懷的「小確幸」年代,正進入轉捩點,逐步遠離,已是不得不醒寐的時候?
4死20餘人受傷,當然是悲劇,台北事發後馬上發起獻花活動,向不幸罹難的靈魂獻花並繫上黃絲帶,展現全城一貫的溫情暖流。然而與此同時,網上也流傳無數激進言論,批評若施暴者不獲判死刑,就要上街遊行!公益團體廢除死刑聯盟也突然成為整個社會謾罵的焦點。
但奇怪了,據殺人者鄭捷的供詞,他不正就是感到人生要面對太大壓力,才選擇殺人以便被判死刑「擺脫」的嗎?事件不恰恰反映死刑對於暴行不一定有作用?
在社會充滿一股仇恨的情緒之際,是否也應該在乎一下鄭捷這位砍人的學生,到底是怎樣的社會會逼他上一條不歸路?台灣全民上大學,社會富庶,人情味濃厚,但總統馬英九日前在總統就職週年上的致辭上,不是恰恰集中提出年輕人政策嗎?
台北發生地鐵殺人事件不到24小時候後,對岸新疆烏老木齊發生大爆炸,31死94傷,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只拋下一句:嚴打恐怖主義,堅決把恐怖分子氣焰打下去。就是硬碰硬,卻完全不理會疆獨分子,為甚麼會產生如此大的仇恨。
以烏老木齊爆炸案跟台北捷運殺人事件相提並論,似是不倫不類,其實有共通點:前者是大陸13億人的共業,後者是台灣2400萬人的共業,大陸媒體報導事件時,只報導場面的恐怖以及政府以牙還牙的宣示,台灣媒體報導捷運殺人事件時,則喜歡以血淋淋的鏡頭,配以追蹤鄭捷的個人特徵,企圖予以標籤化。
恐懼和仇恨,成為社會對事件認知的主軸。過猶不及,台灣作為開放社會,雖然很難避免輸入一些夾帶不正常觀念及意識的漫畫和影片,使不少年輕人產生觀念上的偏差,結果隨時會再發生一些原本只有在美國及日本近年越來越多的犯罪事件,但是活躍的公民社會,若能更正視這類事件的緣由,並揚棄冷漠,發揮更溫更暖的正能量,將有利於扭轉社會潛藏著恐懼和仇恨的因子。
與此同時,從政者也需要以更大的魄力,以更謙卑的心靈,製訂台灣不得不捲進這全球化下浪潮的對策,取代只懂採取挑撥族群仇恨的策略,以及杯葛議事癱瘓政府的愚昧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