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員通訊:告別得了誠品嗎?-王乾任 社會觀察家

20140706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香港銅鑼灣誠品店將西藏、佔中等書全面下架事件發生後,內部有員工集體聯名上書抗議,卻被公司統發工聯單要求,爾後不准員工私下對外談論有關公司之事,並明載於勞動契約中。
此一新聞事件曝光後,引起不小輿論反彈,網路上許多人紛紛表態,若誠品執意如此行,爾後將拒絕再在誠品買書。
日前台灣知名作家房慧真跳出來開了第一槍,宣佈以後自己不會再上誠品買書,或參加誠品舉辦的任何活動。至於理由,房慧真認為,誠品不只要求員工不得對外談論公司政策,甚至連談論其他議題都不可以,且誠品涉嫌歧視街友。
台灣之所以對誠品香港店下架事件感到氣憤,除了去年再台灣也發生過類似事件,批評中共的作品無法上架,已經引來一陣批評。許多人知道,誠品之所以如此做,是害怕得罪中國政府,因為誠品明年即將在中國展店,甚至還投資房地產。
就算誠品真的以特定書籍下架,迴避得罪中國政府,好換取進軍中國市場,這麼做有錯嗎?以及,抵制誠品,不上誠品買書,真的就能讓誠品改變心意嗎?
先說第一點,最近全球熱賣的《變形金剛四》,據說就為了打進中國市場,配合中國量身打造劇情與修改台詞。如果連好萊塢都對進軍中國市場低頭,台灣有辦法不低頭嗎?
當然,是可以不低頭,只要不想要諾大的中國市場時,例如陳昇、杜文澤,都選擇不向中國低頭,但也都付出了一定代價。
但是,有人願意低頭,想要進軍中國市場,難道也不可以?這不是個言論自由,價值多元的民主社會嗎?在台灣就算要主張統一,甚至主張共產主義,也都可以,為何誠品不能為了討好中國而將某些書下架?
主要還是台灣社會與誠品之間的關係,並不只是買賣關係。誠品在台灣象徵文化地標,過去創辦人吳清友先生為了堅持誠品,長年虧損的故事,還有誠品許多賠錢的作為(24小時書店,砸錢辦講座,辦雜誌),感動社會上很多人,願意到誠品消費以支持誠品。
一向標榜賠錢也要做文化的誠品,卻突然為了進軍中國市場而選擇低頭,讓許多死忠的老客戶感覺自己被背叛,於是選擇抵制。
不過,抵制真的有用嗎?我們真的告別的了誠品嗎?
姑且別說台灣過去曾經發起的諸多消費者抵制運動,沒有一次成功過,就說這次的抵制不上誠品買書的事情,恐怕也是無效的。
誠品之所以向中國低頭,主要是誠品早已經轉型為誠品百貨,而非是過去台灣人心目中熟悉的誠品書店。就以去年誠品生活上櫃來說,誠品書店是被切割於外的。目前的誠品集團,主要獲利來源是誠品商場與誠品百貨,書店部門仍然持續虧損,只是書店作為誠品的品牌形象核心,加上以此招攬消費人潮,是以仍然維持書店營運的部份。但是,對誠品集團來說,商場出租才是主要獲利來源,書店並不是。除非網路發起的抵制活動,未來能擴及誠品商場的所有店舖的消費,否則光是不上誠品買書,對於早已成功轉型為百貨的誠品來說,影響有限。
回頭來說誠品下架事件,某種程度上,抵制不消費是沒有意義的。一來無效,二來太過道德化批判。今天誠品作為私人企業,開門做生意,自負盈虧,自然有權力決定其商品的進退貨政策。當我們拿道德高標要求誠品(或其他類似的企業),但卻無法代為承擔抵制中國的可能後果(虧損),也不盡然公平。就好像十年前誠品率先帶頭推動銷售節款制度,希望廢除月結制度,當時在出版界曾經引發不少抱怨。可是,出版界卻很少去想,月結制度造成誠品現金流的巨大壓力,還有部份不肖業者利用此一結款模式漏洞,大玩「以書養書」(出一堆書之後,只要出貨給書店就能收現金),造成誠品的營運壓力卻沒有人來幫忙分攤?
再深入來說,誠品下架事件背後是中國崛起的天朝因素,中國挾市場優勢,令許多想進軍中國的企業自行審查,誠品並非個案,抵制誠品也無法消滅天朝因素對商業市場的干預,或許抵制派也應該一併好好想一想,該如何面對這個棘手的難題?
抵制誠品,當然可以,還可以連帶抵制一堆討好中國的企業,只是,這類抵制恐怕只是讓擁有某些道德標準的人自己內心好過一點而已,對於大趨勢卻沒有任何逆轉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