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男女:期刊論文弊案與尼爾森收視率-韋伯 大學教授

20140714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尼爾森公司曾經成立「電視收視率調查監督委員會」。
台灣又登上國際新聞,不過這次是重大負面新聞,因為有台灣學者被美國的學術期刊《震動與控制》(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 JVC)踢爆造假!
通常學術論文傳出造假,都是論文本身有問題,主要是實驗數據造假。多數研究者都知道,科學必須具有「可證偽性」(Falsifiability),簡單的講,所有科學成果,其研究過程都應該可以被重製,從而得出同樣(或類似)的結論,否則就不是科學,而可能是神學或偽科學。正因如此,所有科學的研究與調查都應該清楚交代研究方法,以便他人踢館,也就是「證偽」,他人因而得以確認、修改、或推翻原本的研究成果。
近年來最知名的論文造假案例,或許是2005年爆發的韓國首爾大學教授黃禹錫的論文造假風暴。黃禹錫在2005年宣布培育出全球第一隻複製狗,頓時轟動國際,成為了韓國之光,甚至被認為有機會幫韓國爭取諾貝爾獎。不過後來被指控論文數據造假,有人重製黃禹錫的研究過程,確實無法得出相同結果,因此2006年《科學》(Science)陸續撤銷黃禹錫被認定造假的幾篇論文。
這次屏東教育大學前副教授陳震遠的論文弊案則是審查造假。學術論文審查,通常要經過同儕審查,也就是交給同領域的學者審查。報載陳震遠虛設了130個學者帳號,因此有機會讓自己的論文被自己審查,從而提高了錄取率。
當各界關心列名作者群的教育部長是否知情時,我更好奇這起造假弊案中有一些讓人費解的地方。
在社會科學領域的期刊,主要是同儕審查,也就是學者互審。同儕審查一般是這樣進行的:期刊先聘請學有專精的學者一、二十人擔任編輯委員,每次只要有人投稿,則請編輯委員們各自推薦適合審查的學者,最後由獲得推薦數比較多的學者負責審查。由於編輯委員是公開資訊,因此學術期刊主編通常會邀請對於期刊有加分效果的知名學者擔任。編輯委員在推薦審查人選時,則會推薦自己知道乃擅長此一領域的人選,因此很難有虛設幽靈帳號的情事發生,也無從虛設起。推薦回報後,再由期刊依照推薦票數高低自行去聯繫,因此編輯委員也不會知道最後的審查人是誰。
透過這樣的嚴謹匿名審查,才能擇優汰劣。JVC的期刊審查被人虛設帳號鑽了漏洞,顯然其審稿流程跟前述流程不一樣,否則怎麼可能容許幽靈審查人存在?
在科學研究上,比較常見的弊案還是數據造假,正因如此,所有論文都應該清楚交代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即使是民調與市調,也應該如此,以供「證偽」,避免數據造假。如果不願意公開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外界無從進行科學檢驗,更會懷疑其中有弊。
尼爾森公司長期以來主導了台灣觀眾收視情形的調查與公布,自然有其貢獻,但是也引起一些質疑。尼爾森公司曾經成立「電視收視率調查監督委員會」,還將幾次的會議紀錄上網公開,值得肯定。但是目前可以找到的都是1999年與2000年的會議記錄。當有人請教尼爾森公司前述委員會是否還有運作時,得到的答案居然也是「要先向美國總公司請示才能回答」。
上星期當面請教擔任過尼爾森公司「電視收視率調查監督委員會」委員的知名傳播學者黃葳威教授,特別向她詢問了當時擔任委員的情況。黃教授目前已非委員,她感覺尼爾森當時在調查作業上相當嚴謹,也安排委員去探查了收視戶;不過對於某些議題,尼爾森則以「商業機密」為由而沒有進一步解答。
尼爾森公司有商業機密,這一點必須尊重,但是對於可以公開的資訊,尼爾森還是應該儘快開誠佈公跟外界溝通。例如尼爾森樣本與母體之間經社地位的差異有沒有顯著性等,這絕對不該是商業機密。只有充分讓外界踢館「證偽」,才能避免造假,從而更加確立尼爾森收視率調查的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