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一笑:綠蠵龜保育 小琉球成效非凡-海雲間 救難隊總幹事

20140827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維護小琉球綠蠵龜棲地工作相當重要。
綠蠵龜雖為洄游性,但卻面臨許多生存危機,主要包括海洋污染或傳染病、海洋棲地嚴重破壞、漁業拖置網誤捕或海底廢魚網,還有產卵沙灘的破壞,以及龜卵被盜取或遭其它野生動物獵食,孵化後的小海龜,也經常來不及回到大海,便進了其它野生動物的肚子裡。這些危害綠蠵龜生存條件,多數來自人為因素,如果人人做好沙灘和海洋環境的保護,就能減少綠蠵龜面臨的生存危機。
海龜出現在三疊紀的中後期,與恐龍時代同期,恐龍滅絕於距今,已有6千5百萬年,如今海龜依舊存活在地球上。目前依「華盛頓公約」附錄中,名列海龜的種類共有7種,分別為「平背龜」、「肯氏龜」、「玳瑁」、「革龜」、「赤蠵龜」、「欖蠵龜」、以及「綠蠵龜」。除了澳洲的「平背龜」以外,其他都被「國際生態保育聯盟」,列為瀕臨絕種或受威脅的種類。
除了肯氏龜及平背龜之外,綠蠵龜和其餘4種海龜,都會在台灣過境或上岸產卵,並全部列入我國保育類物種,其中以綠蠵龜最為常見,為我國珍貴的海洋生態資源。台灣現存的綠蠵龜產卵地,原本僅剩澎湖望安最為穩定。但近年來的屏東小琉球,經過保育志工的努力,不斷清除海底的漁網及垃圾,為海龜族群打造一片適合牠們棲息與繁殖的舒適環境。
琉球鄉公所為了研究與保育綠蠵龜,於去年度委託海洋大學術研究團隊,執行人造衛星發報器,安裝在野放的綠蠵龜身上,協助了解母龜產卵後的海上行蹤,成果相當不錯。本年度農委會再度補助琉球鄉公所,再增購2具。研究人員於8月24日安裝在綠蠵龜身上,以追蹤綠蠵龜在小琉球海域附近活動情況。
根據小琉球研究指出,自2011年迄今,已有12隻母龜上岸產卵,平均每隻母龜產下4窩~8窩的卵,每窩龜卵約100顆左右,截至目前,初估孵化後的小海龜,協助牠們回到大海的數目,約有4800隻。而24日小琉球繫放那隻綠蠵龜,也是前一天晚上才剛上岸產卵。綠蠵龜每年交配期約3月~4月間,5月至10月上岸產卵,7月~8月則為產卵高峰期。
綠蠵龜上岸產卵時,對環境的干擾非常敏感,當牠認定環境不適合時,便立即放棄產卵折返海中再另覓他處,所以在保護區內,必須實施夜間管制。國內綠蠵龜保護區,不但提供牠們順利上岸產卵棲地,若母龜產卵後無力回到大海或迷路時,還可護送牠們平安回到大海,而減少母龜死亡率。同時也保護龜卵直到孵化後,再護送初生小綠蠵龜到大海,這種完善的保育工作,減少珍貴的綠蠵龜免遭環境破壞或遭其它動物獵食。
綠蠵龜的保育工作,源起1995年,海洋大學程一駿教授,在澎湖望安劃設綠蠵龜產卵棲地保護區,並進行保護區一連串的生態研究工作,同時大力推動海龜保育宣導,這項保育工作的成效相當成功,也帶動了台灣其他野生動物的保育風潮。小琉球近年來這項綠蠵龜產卵樓地保育計畫,也是經由程教授之手,才有今日的成果,據調查小琉球綠蠵龜的研究團隊表示,定居在小琉球的綠蠵龜至少有1百隻,這項研究報告,令人相當振奮。
綠蠵龜分佈在全球熱帶及亞熱帶海域,屬於大洋洄游性海龜,成熟母龜多半在沙灘上產卵,牠們對棲地相當挑剔和固執,當認定棲地之後,無論離開多遠,絕大部分母龜會回到原來的棲地進行繁衍。但產卵棲地若遭到嚴重破壞,或是環境改變時,導致牠們無法順利上岸或掘洞,或是產卵棲地屢受干擾等,綠蠵龜便會被迫放棄原先的產卵沙灘,重新去尋找更適合牠們繁衍後代的棲地。
澎湖望安綠蠵龜棲地已較穩定,多數母龜會回到這裡產卵。如今小琉球也成為綠蠵龜產卵棲地,這些在此進行繁衍後代的母龜,如果小琉球繼續提供牠們優越產卵環境,不管路途多麼遙遠,牠們都會不辭辛勞的回到這裡。因此,維護小琉球綠蠵龜棲地工作相當重要,如果台灣棲地再遭破壞,牠們也會被迫離開。但維護棲地及保育工作,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才能永續經營綠蠵龜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