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語論:名人流淚的解毒與解讀-汪子錫 大學教師

20140902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柯震東企圖以淚水來「解毒」。
3年前柯震東因為演出電影一夕爆紅,奪下第48屆金馬獎最佳新人獎,一時間成為青少年新偶像,主管毒品危害防治的法務部,趁勢邀請柯與該片導演、女主角為反毒代言,拍攝宣導短片。未料3年後卻傳出柯施用二級毒品大麻,在北京被公安逮捕拘留,讓他的反毒宣導成了笑話一則。
在北京看守所拘留期滿,柯自北京返回台北,臨行前與抵台後,各舉辦一場記者會,柯或經紀人都曾含淚道歉,企圖以淚水來「解毒」。含淚道歉,若是哭得好,足以讓粉絲心痛又不捨;若是哭得不好,那就麻煩了,會讓人覺得矯情又噁心。
在多元解讀的後現代,台灣民眾早就看多各式名人的「哭」,也會「解讀」政治人物、藝人的哭。這些人哭得好不好,民眾心中自有一把尺。
人類以哭、流淚來流露內心不為人知的情感,是為表達某種意義,但是流淚不全都是「哭」,流淚也有許多形式。觀看一個人的哭,需要參考分級制度,才能準確理解當事人在哭什麼。
哭可分為哽咽、泣、號三種級別,代表著不同層次、不同意義。
哽咽:哽咽者,通常是話說到一半說不下去,語句頓挫不順,含淚但不一定流下來;也或許是眼眶泛紅,「哽咽」屬於第一級「哭」。
例如2013年9月,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向考紀會控訴立法院長王金平與民進黨立法院黨鞭勾勾搭搭,要撤銷王金平黨籍。馬當時發表了「台灣民主法治發展的關鍵時刻」談話,留下「如果這不是關說,什麼才是關說?」的名言,講到激動處,馬英九數度哽咽。其實,當時馬只是「哽咽」,但有些報社發稿時說「馬英九淚撒國民黨考紀會」,是年輕記者分不清哽咽與撒淚有形式上的不同。
泣:泣者,流淚也;不一定與說話同時進行,也可能在當下是靜默無語的,即所謂「默默流淚」。泣者,聲音小而微,俗話說的「吸鼻子」,所指的就是「泣」,屬於第二級「哭」。
例如高雄氣爆事件,造成無辜人民的生命財產鉅大損失,高雄市長責無旁貸。花媽數次出來對著媒體鏡頭道歉,她大多是以「泣」的形式表達,從頭到尾不多話。都是在寥寥數語後,就開始抿著嘴唇,不再多言,默默流淚。顯然陳菊哭的風格與馬英九大不相同。
號:號者(發音豪),大聲哭也,無論是否流出眼淚,只要是以哭腔哭調、邊哭邊說,都可歸類為「號」。「號」的聲音一定要大,要震動旁觀者的情緒,才算哭得好看。「號」屬於第三級「哭」。
例如自認為忠君愛國卻不幸遭受到奸佞讒臣打擊,內心充滿不平的張顯耀,在首場公開記者會上,幾度哭號向總統喊冤,就屬於此一級別。
正常人在哭的時候是不會說太多話的,如果要邊哭邊說,句子也很短(不相信,你可以自己試試)。但是名人的哭不一樣,規格高,而且話不少,邊哭邊說的時間也比正常人持久。
想要更了解多層次哭的藝術,還可參考併用《鬼谷子》在《權篇》所舉的「病、怨、憂、怒、喜」五種言辭模樣來檢視。這些更細膩分級的哭,包括了:顯現病容的哭、含怨的哭、憂國憂民表情的哭、為不公不義憤怒表情的哭,以及喜極而泣的哭。
解讀名人的眼淚,要用戲劇框架,才能品出真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