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美琴觀點:扭曲的海島-蕭美琴 立法委員

20140909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國內海洋政策與法規上無法與時俱進,實在可惜了天然海島的恩賜。
台灣是個海島,如同全世界多數海島國家,本該孕育出熟悉海洋、與海洋親近的公民與文化。海洋連結台灣與全世界,會面對與親近海洋的人民,本該是與自信、勇敢、開放、宏觀…等這些形容詞連結的。但是,多年的戒嚴體制,將海岸與海洋視為禁區;除了管制的漁業行為,台灣社會的多數人民,在長期扭曲的海洋政策之下,對海洋存在著未知與恐懼。而向內看、壓抑、侷限的心境,與大自然給我們的山海環境是矛盾的。
以我所熟悉的花蓮為例,難得一個面向太平洋、緊鄰寬闊海洋的城市;在田徑場上慢跑都吹得到海風、聞得到海洋味道的城市,本該是得天獨厚的指標性海洋城市。但是數十年來,緊鄰著名的七星潭美景以南,卻是堆積陳年垃圾的花蓮垃圾掩埋場;美其名現在上面覆蓋栽種了一片綠草,稱為環保公園,而海水長浪的拍打,只能用醜陋的水泥消波塊減緩垃圾山侵蝕滑落汙染海面的速度。再往南走,是水泥廠、砂石場、以及以運送砂石和造紙木屑為主,沙塵飛揚的花蓮港。緊鄰著花蓮港往南,是花蓮市的清潔隊垃圾場、然後是殯儀館、然後是佈滿歷任地方首長爭相建設的各種水泥設施的南北濱公園。再延伸下去寬闊花蓮溪的出海口周邊,還有尚在使用中的吉安鄉垃圾掩埋場。往年的政策,是把大家不要的殯儀館垃圾場放在海邊,而生活在海邊城市的公民,其實都是背對著太平洋,能對海洋熟悉親近多少?
再看看一些奇怪的法規。想買艘船出海去?除非排隊半年以上去上課幾天,取得漁民證,否則別說休閒、連出海研究都別想。即使是漁民,進出海都要向海巡單位報到:從哪個港出去就從哪個港回來上岸,也別想隨興找別處靠岸。漁港只能停漁船,其他帆船或海上船艇,即使願意支付停船費,也不得停泊。最離譜的是,之前有個划著獨木舟出去,體力不支想靠岸都不准的案例。而要搞懂法規,要申請這申請那,有時候還找不到主責的主管機關是誰。對海洋有興趣的人,滿懷熱血就這樣又被層層打擊。
多年來,海岸線的亂象,也在政府主管機關各自本位行政,無法有效整合與調整。就算政體制解嚴,海岸的解嚴依然未獲得解決。光是跟海岸和近海的管理相關的機關,在地方就包括了地方的公所與縣市政府;而中央則有海巡署、國防部、內政部、漁業署、林務局、水利署、環保署…等單位。要管理禁止的時候、各盡其責;需要跨域整合時,就本位推託。本來幾年前政府組織再造,規劃了海洋事務部,要跨出整合海洋海岸的管理與資源運用第一步。但近年這個規劃又被否決了,連個跨域整合的海洋事務委員會,都遲遲無共識。
當南海周邊國家為了海上的航行權益與海洋資運的運用爭奪不斷,台灣也號稱利害相關者。但事實上,除了宣示主權的口號之外,這個政府的體制與政策,完全展現不出作為一個海島國家應有的視野與高度。公權力要跨出去在海上與鄰近國家周旋,但如果無法在國內海洋政策與法規上與時俱進,大步調整,讓我們的公民勇敢開放的面對海洋、熟悉海洋,就太可惜了天然海島給我們的開闊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