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語論:想要 需要與不要-汪子錫 大學教師

20140923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土豪的子女「死於安樂」,心中想的是「不要你管」。
涉嫌教唆殺警的劉姓女生22歲,她17歲時的高中作業遭人起底,在「想要與需要」的作文中,劉女寫到:「當我們在購物時,到底是真正的『需要』,或只是心裡面的『想要』,可得要仔細考慮,分辨清楚。」「想要與需要是不一樣的,要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麼,對於想要的東西則要深思需不需要,畢竟兩者都是要付出的」。劉女的重點在於解釋購物需要,小孩的想法大概也就如此了。
「想要與需要」這句話,出自已故法鼓山聖嚴法師的《自在語》,上人的原文是「人需要的不多,可是想要的太多」,意在啟示人們應該戒貪,而且要心存佈施之念。
慈濟證嚴法師也在《靜思語》中闡釋:「佈施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品,而是一分虔誠的愛心」。
根據張基澄先生在《佛學今詮》所述,佈施可以分成三大類:財施,即任何物質的施予。法施,意即對眾生講說法的道理和修行的方法。無畏施,用種種方法護衛眾生。
一些經濟條件優渥的年輕人,有比同年齡更多的好條件,可以使自己發展的更好。但是無法自我約束加上父母管教出問題,使得他們在人生路上,栽了跟頭。
在貧富懸殊兩極化的社會裡,一些非常有錢的父母,愛護子女類似土豪一般,給零用錢不手軟、不心疼,但從不願意佈施社會。「太有錢」又不願佈施,「錢」終究成為罪惡與災難的招魂者。
富家子女的特色就是長不大,而且從來不聽大人對他們說的「不要」。雖然父母會說「不要碰毒、不要結交壞朋友、不要…」。但被驕縱的小孩是不會聽這些「不要」的,他們只想著給我錢,其它「不要你管」。
另一位涉犯迷奸案的李嫌案發時28歲,也是不用工作就有花不完的錢跑夜店,李嫌「不要你管」的後果,是遭法院判刑22年,還在上訴中。
年輕人跑夜店吸毒、KTV喝酒,盡情揮霍,只要不出事,有錢的父母總是想「咱家不差錢」而縱容放任。這些小孩長期下來,可能因為吸毒、酒精中毒,可能腦袋、膀胱都廢掉了。
但是,社會上有另一些人和土豪父母不一樣、和土豪子女不一樣。
賣菜的陳菊女士,不是富豪,但是長期不停捐款助貧,已佈施超過新台幣千萬元。賣便當的老闆夫婦,聽說鄰校有高中女生家貧沒有午餐吃,乾脆每天多包幾個便當免費給學生,讓她順利唸完高中。這些人賺得不多,卻佈施了很多,想一想這個社會,還是會出現一些讓人可以仰望的典範。
政府財稅政策長期謬誤、預算分配不均,造成了貧富懸殊的台灣社會。但是在惡劣條件下,還有另外一些孩子們,力爭上游。有下課後幫父親賣文旦柚的國中生,有幫忙顧麵攤的小六學生,還有單親家庭的女孩以高中全校第一名成績進入國立大學就讀。
土豪的子女「死於安樂」,在父母用錢呵護下,已經唯我獨尊,一天天的把羞恥心與正義感丟掉,雖生猶死。
上進的窮家小孩「生於憂患」,在努力不放棄的自立自強中,學習在自己的心靈裝滿責任心與榮譽感,挑戰逆境,讓人喝采。
在想要與需要之外,土豪的子女心中想的是「不要你管」;上進的孩子是「不要放棄」,二者實在天差地別。有錢的父母們、財團老闆們,也請你們順便想一想,你的想要、需要與不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