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練習:錯過的第N個夏天-張耀仁 小說家

20141107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於是,追索青春成為這一波的媒體收視高潮,相對而言,卻也揭露了此時此刻的我們多麼乏善可陳。(翻拍網路)
《十六個夏天》落幕了,罹癌的男主角在卡片上寫著:「不要忘了我,也別一直想著我,我們的青春也留給你,別忘了,妳還有大把時光,值得紀錄。」
多麼老梗的文藝腔,卻還是使我們動容,使我們想起即將在年底上映的大陸片《匆匆那年》:同樣是錯過,同樣是多麼痛的領悟,同樣是「記住了就是永遠」。
於是乎,我們聽著王菲尖細的嗓音唱著刻骨銘心:「如果再見不能紅著眼,是否還能紅著臉……」是否還有勇氣面對那曾經令人猶豫的流言?
是否,我們也在夜深人靜裡,記起了曾經失落的那個誰?只因為我們當時不夠勇敢,不夠相信彼此?
突然之間,青春成了我們一窩蜂歌頌的對象,彷彿十五歲的眼淚如此值得珍惜,而十七歲的寂寞永遠是記憶裡的痛。打從《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賺盡熱淚,就開啟了一連串「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之風潮,無論是《我的自由年代》、《十六個夏天》,甚至是《匆匆那年》,千篇一律的故事元素訴說著:校園與青春、青春與愛、愛與恨、恨與更恨,彷彿只要與青春有所關聯,就是票房保證。
畢竟誰沒年輕過?誰沒傻過?誰沒錯過?像阿嬌當年所言:「好傻好天真!」也像張愛玲筆下留學英國的佟振保,縱使花了錢去歐洲,還是無法做自己的主人。然而,後來我們都知道,不是錢的問題,而是青春作祟。因為青春,所以容易誤解,因為誤解,所以容易激動,因為激動,所以往往導致最終的絕裂,必須等待時光撫慰那顆太過敏感的心,等待歲月鍛造我們自以為是的意志。
所以,隨手一撈,青春都是失落的故事。
比方A,騎著單車載著初戀女友的那個傍晚,他們為了「為什麼妳要和男生講話」而冷戰著。女方不解「為什麼談一場戀愛必須失去自由」,男方不解「為什麼不願意為了愛而犧牲自由」,兩個人都沒說話,似乎只要車頭一彎,就算當場死去也無所謂,而今想來,A都不知背著老婆去偷吃幾個小三了?
比方C,行經平交道的當下,背後的女友突然抱緊了他,像一隻溫暖的幼獸牢牢攀在他身上,那樣令人不知所措的依靠與哭泣。但在幾分鐘前,她明明才說「這是最後一次見面了」,說得那樣絕決,絲毫不留餘地,為什麼要哭呢?那時候的C根本就不瞭解:「以退為進」是什麼意思。
比方L,和男友躺在同一張床上,躺了兩年,「什麼事也沒發生」。當時她以為戀愛就是牽牽小手、親親臉頰,哪裡知道男友忍耐得那麼辛苦?哪裡懂得一旦佔領肉體之後,男人就會忘記對方的靈魂?「難怪每次睡覺,他都要翻來覆去好幾分鐘……」L說:「因為,時間會沖淡一切啊。」會說出這樣冷笑話的L,你就知道她其實已經不年輕了,因為只有大人才會記住那些難笑的笑話啊。
就這樣,從前的愛變成了柴米油鹽,從前的羅曼蒂克變成了尿布與濕疹,在進入職場、家庭生活之後,生命簡直像小倉鼠踩滾輪:不知所終、不明所以、無以名狀。於是,追索青春成為這一波的媒體收視高潮,相對而言,卻也揭露了此時此刻的我們多麼乏善可陳,因為唯有白頭宮女話當年,從未聽聞青青子衿傷春秋。
那麼,就別再錯過了。如果情感有所謂的停損點,也該是我們重新出發去尋找下一個夏天了。儘管大人經常告誡我們:別太靠近夏天的海,然而,在這個雲層逐漸散去的早晨,當我們看望緩慢的光影變化,看望輕輕擺動的海藻,我們突然意識到:海邊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危險,也許會中暑、也許會被貝殼沙刺傷、甚至溺水,但那或許是因為,我們對於海的世界還不夠瞭解。
我們對於愛,總是不夠瞭解,也不夠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