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洗談:農業警訊-黃偉哲 立法委員
20141111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未來台灣農業將面臨更激烈競爭環境,應早日確立農業政策與發展方向。
加入國際貿易組織似乎成為台灣維繫經濟發展重要的方式之一,但加入國際組織後的台灣真如現今執政者說的:「未來會更好嗎?」我們試著從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後台灣的農業的困境來提醒執政當局,在發展經濟的當下,我們卻逐漸失去台灣原有的面貌。
2002年1月1日台灣依據GATT 第33 條規定,以「台灣、澎湖、金門及馬祖個別關稅領域」名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成為第144 個會員國,然加入WTO為台灣農業部門卻面臨貿易自由化之重大衝擊,下列試從幾個面向來檢討:
※農業勞動人口大減、農業人力老化現象嚴重
據台灣行政院主計總處人力資源統計年報顯示,2002年台灣從事農業人口約為70萬人,佔總體就業人口約為7%,然截至2013年台灣從事農業人口卻僅剩約為54萬人,佔總體就業人口僅剩約為4%,顯見這10年多來,台灣從事農業人口大幅減少16萬人,而探究其原因發現,因務農者收入長期偏低,據統計指出,農家所得約為一般家庭所得8成左右,不僅導致現有農業人口不斷流失至其他行業發展外,且亦無法提供青年務農之足夠誘因,進而引發台灣農業人力老化現象不斷加遽,另根據台灣行政院主計總處2012年最新普查結果,台灣農業經營管理者之平均年齡高達61.7歲,農業人力斷層問題已成為台灣農業發展之一大隱憂。
※重要農產作物長期高度仰賴進口、糧食自成隱憂
台灣加入WTO後依規定開放農產品進口市場,從台灣農委會2013年度農產貿易統計發現,台灣農產貿易總額雖呈現增加趨勢,然因出口成長幅度遠不及進口,致農產貿易逆差情勢不僅未見好轉,甚至更加惡化,造成貿易逆差金額逾2013年高達97億美元,較入會2001年增加近2倍(2001年貿易逆差值約為38億美元),而進一步探究逆差之原因發現,主要係因台灣長期對黃豆、小麥及玉米之重要農作物之進口依賴度甚高,以玉米為例,台灣國內自給率極低,僅約1%~2%左右,且綜合糧食自給率亦由入會2002年之35.59%,逐年不斷減少至2012年底32.67%,儼然造成台灣糧食安全重大危機。
※耕地大量流失
2000年1月,台灣修法通過「農業發展條例」修正放寬自然人持有農地條件,鬆綁台灣原有「農地農有」原則,期能引進更多資源於農業發展,但自從該條例通過後,卻開啟台灣農地炒作亂象,台灣從宜蘭至新竹等多個縣市交通十分便利之優良農業區,豪華農舍及建商興建之集村農舍如雨後春筍般林立,根據統計,10年來台灣耕地面積減少超過9萬公頃,且因政府放任農舍浮濫開發,不僅導致農地更為細碎分割,不利農作物生長外,更因農地價格不斷飆漲,許多實際務農之小農更難以取得農地。
回顧台灣加入WTO後的十餘年,台灣農業就業人口不斷流失超過16萬人、可耕農地日益減少,黃小玉等重要作物長期均仰賴進口,導致入會後農產貿易逆差情勢不僅未見改善,反而更加惡化,加上目前政府刻正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及洽簽RCEP及TPP等協定,其對農業開放程度及衝擊影響均較加入WTO更大,也使得未來台灣農業將處於更激烈競爭環境下,台灣農政機關實應面對上述三個問題審慎檢討並加速完成農業基本法之立法,俾以早日確立台灣農業政策與發展方向,方是台灣農業之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