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夙喻:國防不以軍購計 戰力非因武備強-張競 智庫研究員

20150103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國防政策本係行政院權責,豈可推由國防部背起歷史責任十字架?
數日前曾經在本專欄為文論及當前元首任期將屆,儘管政治聲望滑落谷底,但仍應掌握最後任期,完成其憲法職責。但是由於提及當朝對待文武官員標準不一,因此引起諸多袍澤私下回應,同時亦對於當朝對國防施政支持不力諸多訾議。許多評議直指當局,亦對多位參與其事者極不諒解,此等情緒確實令人憂心。
儘管此等聲浪早就存在多日,但筆者每每想到昔日同僚還在殫精竭智為此努力,而諸多事項其亦無能為力,就實在不忍對此多言。平心而論,當年筆者本身亦曾參贊機要,深知國防施政政治運作其中奧秘,亦理解此中辛苦所在。儘管確實有人為政是偏私顧己,但畢竟主政者皆非完人;捫心自問就算交由筆者全權做主主持大計,其實亦未見得能夠比人家高明。
話雖如此,仍有數項理念在此值得提出討論,野人獻曝必有不周之處,希望關心國防施政之先進同好,能夠多予寬貸不予細究。首先要探討之理念就是「國防不以軍購計」,在此之所以要強調此點,實在是因為每當各界批評當朝對國防施政支持不力時,府內就會對外提出任內對美軍購數字,作為反駁批評論據,有時還要求國防部發言為此背書。但是軍購數額不能代表對於國防施政支持度,確是當前政府國安高層本身所不能悟透之迷思。
美國對華軍售最主要考慮因素,絕非滿足求售國軍事需求,而是美國本身國家安全利益。其中絕對不僅限於軍事意涵,而是充滿政治算計。軍售數額高是因為雙方關係運作順利,我方安全政策獲得華盛頓認同所致,但此不可引申成為支持國防施政之力度。當臺北無法讓華盛頓放心時,就算是把鈔票端到美國表態,也不會讓白宮與國會放行。美國對華軍售曾經被污名化為向美國繳交保護費,此係因政府高層未對民眾坦承說明,所有軍售其實與能否獲得盟友奧援毫無關係。
朝野政黨無不重視美國關係,但在美京國會與政府遊說政策,最願意撒下銀兩支持聲援之金主,往往就是國防產業。羊毛出在羊身上,軍火鉅子協助造勢發聲,幾乎是各界人盡皆知之事實;但不論其發言聲浪多高,若是依法論法,確實美國對臺並無任何安全承諾。諸多人士刻意援引「臺灣關係法」,或是96年臺海危機為例,暗示以軍售關係鞏固盟友安全承諾。其實兩者雖有相關,但無必然連結之因果關係;但如此作法,卻使得軍售關係蒙上不必要色彩與聯想。
國防高層在立院答覆質詢,每遭問及臺海生變,獲得外來奧援前,國軍可撐多久?問話委員原係外交重臣,對於並無法條規範美國安全承諾與提供援助,確實應當心知肚明,但如此暗示性質詢,將使民眾認為臺海開戰將可獲得外援。國家安全應由本身承擔實係基本原則,不去正視現實,誤導大眾將希望放在毫無根據之期待,實在有欠政治道德;但國防高層未能堅持自己國家自己救立場,反而配合精算時日久長,造成此等誤解其實亦難辭其咎。
假若細讀所有美國對外安全承諾,其實都是具有相當條件,並且留有政策迴旋空間,絕非毫無保留之空白支票。就算是美日安保條約亦有諸多文字玄機,絕對沒有百分之百獲得支援之保證。此外再看越南例證,就算協防條約訂得再好,假若還要將自身命運置於他人之手,那就實在是太過天真。若是明知此等保證並不可靠,而只為宣揚特定政治理念,讓民眾誤認可以獲得外力撐腰,不必為此承擔風險付出代價,那更是毫無天良。
再來就要正視「戰力非因武備強」,這個道理三歲小孩都懂,但卻似乎未能獲得重視。當朝元首本身經過兵役洗禮,又不是像前朝因為體位不合格,而無法獲得入營服役之光榮經歷,照理說應當更能體會箇中道理。但從反駁外界不關心國防施政,就只會拿出軍備採購數字作為反擊,就可以看出僅將視野限於武備,將是對於國防建軍最大之傷害。
治軍首重建制;嚴格來說,在過去六年對於軍制變革,其實幅度並不算小,但是政府高層卻未將此作為重要施政績效對外論述,難道整個軍制變革與組織再造,都只是責成國防事務主政單位本身施為,高層對此並未積極指導。更重要的是許多政策往往隨著人事興替而有所變化,不論是就兵役制度變革之執行進程,以及對於國家重大經濟建設案配合作為,往往都成為人治、而非依據跨部會規劃結論運作。
依據國防法第十條,國防政策本係行政院權責,豈可讓國防部獨自背起歷史責任之十字架?新春伊始,三軍統帥尚有一年又半載可以作為,歷史本就無情,亦無可能藉由訴訟加以辯白;前揭兩項理念,確實有待商榷。與其積極駁斥我所論述,無寧省思東漢徐幹所著【中論‧虛道】:「止謗莫如自修」精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