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濁水專欄:第三勢力空間大 小黨競爭問題多-林濁水 政治觀察家
20150322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民調顯示46.4%會支持第三勢力,但在現有選制下,小黨要出頭還是很困難。(圖表:作者提供)
最近一個綠智庫公佈了一份民調,發現高達74.9%民眾對國民黨不滿意,51.4%對民進黨不滿意,同時有46.4%表示會支持第三勢力。對兩大黨來說,這真不是好消息;但是無疑的,三個剛剛誕生的和既存的眾小黨為這訊息振奮非常。
其實台灣社會中對第三勢力崛起的期待開始得很早,並不是這三年代議體制澈底失靈,街頭和網路白色力量波濤洶湧催生了「柯P典範」等等驚奇帶動的新潮。早在2008立委選舉前的2007年11月,《中國時報》做了個「期待第三勢力」的民調,就發現有56%民眾尚未決定政黨票要投給哪一個政黨,更有32%的民眾覺得應該有第三勢力存在,這消息也使得當時的諸小黨十分振奮,但是2008票一開出來,小黨戰果卻慘不忍睹。一路造成了當前國會兩大黨佔了9成2席位的現實。針對兩大黨壟斷國會的局面,這兩年來活躍於街頭的諸公民團體中流傳一個強烈的聲音:2016要讓兩大黨都不過半。以當前社會對第三勢力支持度遠高於2008的條件,公民團體和諸小黨的期待會不會成真?這很值得探討。
其實兩黨不過半在台灣政壇並不是新鮮事務,2001到2008的8年間國會就是這樣的結構。國會減半前,國會225席,2001民眾選出了的立委是民進黨87席,國民黨68席,親民黨46席,台聯13席,新黨1席,無黨10席。是一個所謂溫和多黨體制的局面。
那些年間既有多黨並立的現實,第三勢力又有3成多的民意支持,但到了2008台灣卻一下子從多黨體制跳進兩黨體制,轉變成真是猛烈,戱劇變化的關鍵既在於受到選舉制席改變的衝擊,也在於小黨因應策略的失誤。
2008之前台灣國會席位多,有225席,當然小黨較有生存空間,選舉採取多席位的複數選舉制度也有利於小黨,不料兩樣在2004修憲被修掉了。
2004修憲改選制,雖然改變成兩票制比一票制對小黨有利,但是對小黨,其利不足以彌補席位減半和單一選區制度造成的傷害,小黨從此一蹶不振。面對這本來就不利的新制,台聯更採取了錯誤的因應策略,以致於2001曾擁有13席的台聯在2008選舉竟變成一席都沒有。
台聯認為面對單一選區的嚴酷考驗,黨的色彩必須向中間靠攏,於是宣布放棄台獨主張,甚至強調不管提案政黨是藍是綠都會支持,並希望外界不要再以「泛綠」看待台聯;在這同時,台聯提出了相當漂亮的不分區候選人名單,其中包括知名的陳永興、陳玉峰、賴幸媛、錢林慧君、黃昆輝、羅志明、李安妮等等。
沒想到這不只對基層實力薄弱的台聯攻佔高難度的單一席位根本無濟於事;而且黨從此失去了鮮明的意識形態旗幟,而傷害了有利於激進小黨的不分區政黨票的得票率,台聯一下子黨的得票率從7%~8%掉到3.5%,越不過5%的政黨門檻而拿不到席位。買到經驗後,2012台聯放棄小黨難以攻克的區域選舉,政策回歸激進台獨,結果不分區名單比2008雖然顯然遜色,但是得票率衝高到空前的9%。
今天社會願意支持第三勢力的強度大大的超越了2001~2008,但是台灣要重回到多黨體制,仍然受到選舉制很大的制約。根據台聯的經驗,我們可以瞭解到在當前選制限制的條件下,諸小黨要突圍,訴求的鮮明有力是關鍵,這一個關鍵因素,似乎當前的小黨並不是每一個都夠認真去處理,這是個問題。
最後,社會對第三勢力強度的期待,當然等於對多黨制的出現的期待。若真的要讓多黨制出現,那就非處理選舉制度的問題了。
然而多黨制有溫和多黨制、破碎多黨制、極端多黨制的不同的型態,我們到底要那一種?這仍和選舉制度的選擇息息相關─不同的選制將催生不同的政黨體制。當然,這並不是表示如果大家最後認為仍舊是兩黨制比較好,選舉制度就不必改了,事實上我們現行票票不等值及席位太少的選制是糟透了,仍然是非改不可的。
建議改的內容是:
1,單一選區兩票制,區域和不分區席位各半;2,區域以10萬人口選出一席為原則;3,優先選擇並立制;4,若採取並立制則降低政黨門檻,若聯立制必須高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