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觀點:蔣中正與日本?-李天鐸 國安評論員

20150531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蔣中正與日本淵源頗深,曾在日本高田野砲兵聯隊受訓,經過對日抗戰勝利,到遷台仍師法日本軍事教育。(合成圖片)
想像在我們的年代,所熟知,被印在腦海裏的「一代偉人」:以當時的稱呼法,寫下先總統 蔣公之前,還要空一格,以示尊敬,連直呼「蔣中正」?都有一種犯忌諱,小心,有錯的感覺,也因此,我們只知道:蔣中正的學歷是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畢業了嗎?而日本士官學校3年讀書的過程,是他軍人生涯養成的啟蒙地!那是一段怎樣的經歷?
8年抗戰的歷史:因為鄰居?軍人野心?我國物產豐富?成為這個倭宼,小日本覬覦的對象?「日本」這個與我們最鄰近,關係最密切,也是傷害我們最深的國家,卻因為仇恨,變成我們最不瞭解的國家,什麼原因造成的?為什麼?你我曾經想過嗎?
相對於今天臺灣人的哈日,卻不見得知日!就如同我自已,走在一條冥冥中安排的路,10年前進入日本的流行音樂公司工作,當時,還跟我的日本老闆說:我這輩子從來沒有想到過,會到日本公司工作!?卻在10年後,在公司的推薦下:又接任一家:1949年股票就已經上市,規模更大公司的職務!
而我,以一個曾經是軍官、情報背景的現代軍人,卻在今年初接觸到野島剛先生撰寫的這本書「最後的帝國軍人 蔣介石與白團」後,才興起這段如同追究出生背景的心情,想要追求知道歷史的真相,儘管有點不自量力,也更希望喚醒朋友們一起來參加、分享,這樣重大的事情!
因為,我必需選擇,從被我們尊崇為「國民革命軍之父」的先總統蔣公著手,如果不暸解蔣中正與日本的關係,也就無從探索中國和日本之間的關係了!
《最後的帝國軍人》這本書,在論及蔣與日本關係時,有過以下的形容:
在所有外國的政治家中,再也找不到第二個像蔣介石這樣終其一生與曰本情報觀點有著極深牽繫的人物了。
在他87年的生涯裡,有一大半都是深陷在曰本的陰影中,無法自拔。
我們可以清楚地説:蔣介石與曰本緣份之深厚,遠遠超出尋常的程度。
1906年4月,19歲的蔣第一次踏上日本,在東京「清華語言學校」學習日語,於12月返國。留日本8個月當中,發生2件大事。
1、他沒有經過清朝政府的推薦,無法進入日本軍校。
2、1905年8月,孫中山先生將分散各地的革命團體,統合在日本東京,成立「同盟會」。
蔣中正拜同鄉,也是結拜兄弟陳其美之引薦,結識孫中山先生,也踏入革命運動的中樞。也在第一次,短暫8個月的日本之旅中,植下以「復興中華民族」為使命的職志。
1906年12月,返回清朝的蔣,於1907年進入「北洋陸軍部、陸軍速成學堂」(保定軍官學校的前身)。一年後,在62名獲選赴日本留學的軍校學生中,蔣以軍人身分獲選留學日本。
1908年蔣從大連搭船前往曰本陸軍,專門為清朝學生設立,位於東京新宿區的「振武學校」;在校3年,接受由日本陸軍現役幹部負責,教導、學習軍事課程以及包括:日語、歷史、地理、物理、數學、科學、繪畫在内的一般課程。3年總授課時數:4365小時,其中曰語教學:1734小時,佔總時數的40/100為重點。
1910年12月5日,蔣從振武學校畢業後,被派到新瀉縣、上越市、高田,陸軍第13師團、野戰砲兵第19連、第2大隊、第5中隊,以一等兵身分服役,當時的名字:蔣志清。
1911年6月升任上等兵,8月升任伍長。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蔣於10月30日抵達上海,參與革命。
另一方面,在曰本的記錄寫道:1911年11月11日,蔣因為事故而退隊。
1915年在蔣中正開始撰寫的日記中,曾經有過這樣的歸結:
我原本是立志前來修習陸軍,但是曰本陸軍的入學限制非常嚴格,若是沒有本國陸軍部的推薦,是不可能獲得陸軍學校入學許可的。
就在這年,我在宮崎(滔天)的家中,經由陳英士(其美)的引薦認識了(孫文)總理。此後,我與旅居東京的革命志士多所交流,對於民族的感情也日漸深厚,同時心中對於「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渴望,也愈發無可抑止。
所以,面對當時動盪的局勢,蔣先後投身在前述的清華學校、振武學校以及高田第19連隊,據他自己的説法:當時在曰本的艱苦生活,不只奠定了他日後成為政治家與軍人的基礎,同時也讓他變得更加堅強。
根據專門研究中國現代史,慶應義塾大學,榮譽教授山田辰雄在其研究中的一個說法:
蔣介石似乎是希望從留學曰本的記憶中,找出曰本人,日軍強大的根源。
從這個當中,蔣體認到中國的弱小,從而展現出一種期盼,中國變得更強大的情感。
換言之蔣以他在日本的體驗,轉換成心中的目標,那就是「中國一定要學習日本軍人的強悍,而且更要學習曰本民族的優點不可」!
野島剛先生在以蔣介石對日本之瞭解與好惡方面,他舉出以李登輝為代表的「日語世代台灣人」,是那種把日本習慣完全內在化的「親日派」。
蔣先生並不討厭日本的食物及風俗,他並不屬於以李登輝為代表,將日本習慣完全內化的親日派,而蔣是把自己放在「知日派」位置上,所以蔣的一生與曰本有著切不斷的緣份。
在蔣的人生當中,可以明確看出:當時中日關係的縮影,所以研究兩者之間的關係,就等於探索中國和日本之間的關係,而白團的出現,成為最佳的註腳。
我以自身的經驗、經歷來為這篇文章來做為分享的補白吧:
1950年底,母親帶著未滿2歲的我,從江蘇老家,衝破千難萬苦,逃到台灣,投奔父親,當時,他在三峽當營長,見到母親的第一句話:「妳來做什麼?」。
受盡折磨、委屈,吃盡苦頭的母親頓時淚崩!當時包括父親在內,他所有的同學、同事都不相信?短短2年,在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大陸所發生的事情!
因為,他們一心聽命、服從於偉大的領袖、蔣總統說的:「要反攻大陸」!
1975年4月5日早上,蔣總統逝世的消息傳到家裡時,我也忘不了父親從樓上衝下來嚎淘大哭的景象。
當時我已軍校畢業,休假在家,立刻收拾行囊返回馬祖駐地,行前到士林官邸門外,舉手敬禮。事後,二弟還跟我說:移靈經過大溪時,父親拉著他,到桃大路跪送,結果什麼也沒有看到,車隊一溜煙過去了。
1981年10月10日,我代表「聯指部」,在總統府從頭到尾做完,經國先生在世,最後一次的「漢武演習:國慶雙十閱兵大典」。觀禮台邊,所有人萬分緊張,盯著推輪椅的侍衛將經國先生推上大閲官台:當經國先生吃力的舉起雙手,接受萬民歡呼的場面,那麼真實!對比著他已經病重的身體,我們全部被要求保密!那場景歷歷在目。而那樣的場面也不會再有了。
兩位蔣總統,帶領我們從風雨飄搖中走過40年,如今,如果我們能夠平靜、真實的把歷史的真相還原,以史為鑒,希望曾經犯過的錯,不再重現!
未來呢?至少留給下一代有個希望、依據的空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