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翁論壇:太極拳的默會知識-賴鼎銘 大學教授

20150603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太極拳要不斷練習,不斷深入探索,才能掌握這些默會知識。(翻攝網路圖片)
練太極拳三十年,發覺太極拳的默會知識最難掌握!
學習太極拳,通常會經歷幾個階段。初始階段,學的是拳架。以我剛開始學的楊式老架來說,有108式,後來則加上鄭曼青簡化的37式。初學太極拳者,大約都是跟在老師或老手的後面,依樣畫葫蘆,腳怎麼站,手怎麼擺,只要有幾分神似即可。
但等到把招式學起來以後,才發覺裡面還有很多細節,只重外形是捉摸不到太極拳的精神的。例如基本要求裡的「頂頭懸」、「沉肩」、「垂肘」、「鬆腰」、「坐胯」,如果沒有講求,學了等於白學。
但每一個名詞都懂,但做起來就不是那一回事了。肩如何沉,肘如何垂,腰如何鬆,胯如何坐,每一個都是要不斷摸索,才能掌握其中的訣竅!
這只是基本功而已!如果進入拳架,一招一式怎麼打,那又是另外一套細節了!例如打手歌說「掤捋擠按須認直,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咱,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黏隨不丟頂。」其中掤、捋、擠、按四招,算是核心的核心! 但怎麼打才對,其實真的難倒很多人。
所以,台灣學太極拳的人不少,但最後願意講求,到最後練出功夫的卻是少之又少,主要的原因,就在於這裡面有太多的默會知識,如果老師及高手不點破,就會變成,「練拳不練功,到頭一場空!」
這也是為什麼要尋訪名師,扣問種種練拳訣竅的主要原因。名師最後能練成,代表他掌握了一套太極拳運作的默會知識,有些眉角,他一點通常馬上就通。月前,到二二八紀念公園再訪林老師,聽他講由後腳跟逐步將重心移至腳尖,再挪移到前腳的心得,讓我茅塞頓開!依照他的要點練起來,更能體會鬆沉的感覺。
另外的訣竅,則可以從太極拳論及前此大師的心得中體會。其他的拳種我不了解,但太極拳留下的拳論及心得,如果沉靜下來多看幾遍,通常會慢慢理解這些大師的語中深意!
例如,我最近重看「汪永泉授楊式太極拳語錄及拳照」這一本書,才知道掤必須「食指吊臂,肘下垂,肩鬆,臂圓,腰向後」。捋的重點則是「我鬆散出的氣球一縮小,就捋回來了」。擠的訣竅則是「如錢投鼓,或如球碰壁還」、「不是右臂出勁兒,而是左臂出勁兒」。
按則是「掀起的勁兒,如掀箱子蓋」,「上掀後,平送腰胯,不能推,擁」,而且「發按勁兒要接腰,其他勁兒不接腰」。汪永泉更交待,「走摟膝拗步、高探馬、倒攆猴姿勢時,都有接勁兒」!
說實在的,如果早一點看到這種書,太極拳的功夫境界一定不同。但學太極拳,常常是功夫不到某個階段,就是聽不懂及看不懂前輩及大師的練拳精華。例如鄭曼青講的「湧泉無根腰無主,力學垂學終無補」,我也是磋跎十幾年,慢慢才體會!
當然,上面所講純就我所了解的楊式太極拳而論,其他派別各有其修練的訣竅,必須努力參尋才能入門。其實,單以楊式太極而論,因為歷史傳承的不同,發展出來的太極也各有差別。要精通入門,只有不斷練習,不斷深入,才能掌握這些默會知識。如果不去學,不去探索,它永遠不會自己跑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