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論:央行鬆綁房貸管制 真傻還是別有考量?-藍弋丰 產業媒體總監
20150818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台灣的房地產已是「經濟的腫瘤」,吸乾了社會的血液,讓身體正常器官越來越消瘦
過去部分政府官員迷信房地產是「經濟的火車頭」,這觀念完全錯誤,只要去看看任何一個背負房貸的人,被迫如何緊縮消費,再看銀行資金大量流向房貸,對企業融資造成的排擠,以及房租成本對中小企業造成的負擔,就知道台灣的房地產已是「經濟的腫瘤」,吸乾了社會的血液,讓身體正常器官愈來愈消瘦,但是腫瘤本身卻越長越大,沉甸甸的,結果稱體重的時候,還喜孜孜的說:「身體都瘦了,還好這顆腫瘤增加不少重量。」
房地產腫瘤不只是危害內需,排擠企業資金,對金融也產生相當大的風險,若對房地產放款過高,一旦房地產市場反轉,災情可不只房地產市場,西班牙在2008年房地產泡沫崩潰後,銀行因為大量房地產放款呆帳損失負債累累,授信緊縮,造成百業蕭條,並迫使西班牙在2012年向歐盟請求紓困,前車之鑒讓人驚心。
西班牙釀成房地產泡沫的許多主要原因,台灣也幾乎都有,包括:
1.民眾偏愛買房。
2.低利率使得房貸成本降低。
3.西班牙買房有稅務減免與補助,台灣則在稅負結構上對房地產有利。
4.西班牙因為加入歐元區,大量歐元區資金來西班牙炒房,台灣則因遺贈稅調降5.鉅量資金回流投入房地產,以及中資炒作拉高房地產行情。
5.媒體在泡沫期間,對房地產也都一樣大肆吹捧。
西班牙在房地產泡沫崩潰後,金融業對房地產曝險金額3,080億歐元,以2012年歐元匯率換算相當於約11.7兆元新台幣,其中不良放款約佔6成達1,840億歐元,換算相當於約7兆元新台幣。那台灣呢?2014年台灣全體銀行對不動產放款佔總放款比重則為31.8%,不動產放款餘額達7.73兆元,佔GDP比重48.2%,媒體說這是「2008年以來最低」──2008年為48.8%──但是這個佔GDP比重,可是比西班牙當年還高上一倍。而台灣跟西班牙不同的是,西班牙可向歐州央行求援,台灣可沒有這種太上央行可找。
央行總裁彭淮南譽為「11A總裁」,針對這個危機,早在2010年6月就啟動房貸管制,然而,2015年8月13日,央行卻宣布鬆綁房貸管制,一時引起各界揣測,更有媒體大剌剌下標題,認為央行是想「拉房市救經濟」,批評央行又走上「肥了建商,瘦了百姓」的老路。一貫主張打房的張金鶚更特別為文批判「央行鬆綁房市可能變三輸」。
「11A總裁」難道真不知道房地產是經濟的腫瘤?我們不是彭淮南,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他知不知道,但是不論彭淮南知不知道,就事論事,以當前的各方面情況,這樣的作法並不能說有所錯誤,也不能說一股腦說是為了「刺激投資炒作」或「拉房市救經濟」。
原因很簡單,就像真的腫瘤一樣,肝腫瘤長太大,一下子開刀,結果是開完肝功能不足,人跟腫瘤都一起死翹翹。這種時候醫師可能會跟你說:做栓塞吧!栓塞的原理是塞住供給肝腫瘤的血管,沒有血液供應腫瘤自然壞死,這就像是央行限制房貸,斷絕房地產的資金流,但是,當腫瘤很大時,若塞到整顆一口氣壞死,釋放出各種有害物質,身體一時處理不了,也是一樣會小命不保,因此得分好幾次慢慢塞,慢慢減小,有人甚至得做上20次。
台灣的房地產腫瘤已經到了危及生命的程度,的確不能不處理,也不能再讓它更大,更不可再迷信房地產「救經濟」的請鬼開藥單,但是也不能一下子全打掉,許多人採「嫉惡如仇」的觀點,認為腫瘤就是該死,不顧一切想要一次殲滅大腫瘤,但這可是會讓病人也一起一命歸西。更別說央行的工具十分有限。
對於此次鬆綁房貸管制的原因,央行自己是這麼說的:
(一)本行不動產針對性審慎措施實施以來,銀行不動產授信集中度下降、房貸成長平穩、特定地區及高價住宅之貸款成數下滑,顯示金融機構已審慎控管不動產授信風險,有助金融穩定。
(二)近期不動產持有稅已逐步調整,且房地合一稅制將自明年初實施,不動產投機需求減弱,房市交易趨緩,並以自住需求為主。
(三)除上述措施外,政府亦持續推動住宅政策相關措施,均有助房市健全發展。
其中二三點,談的都是央行以外的政府政策,暗示著很重要的常識:其實房地產腫瘤長這麼大,罪魁禍首是政府長久以來的財稅與房地產相關政策,央行只能在貨幣方面著手,影響力有限,把央行當成打房中心,一開始就是不切實際的期待,的確,央行寬鬆貨幣是房價高漲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當前整個經濟體也的確需要寬鬆貨幣,只是寬鬆貨幣的同時,政府卻沒有相對應的財稅政策與房地產政策將資金引導到產業,導致資金湧進房地產,央行最多只能管制房貸,實在不能期待有多大的效果。
第一點則可能隱藏了重要訊息,我們知道全球各國央行常常為了調控的目的得要講反話,「銀行不動產授信集中度下降」,從佔GDP48.8%下降到48.2%?這其中可能隱藏著「反話」玄機。
其實,台灣總體經濟前景並不樂觀,主計總處14日下修全年經濟成長預測,大砍1.72個百分點,只剩1.56%,當經濟沒有成長,企業融資需求低落,甚至虧損、周轉不靈,而產生壞帳,另一方面,過去管制5年來,銀行體系對不動產放款比例只是微減,還抱著不少燙手山芋等待慢慢消化,若此時屋漏偏逢連夜雨,再加上房地產暴跌、建商爆發斷頭與倒閉潮,同時產生大量相關不量放款,台灣金融體系能否禁的起壓力?會不會因壞帳與虧損而授信緊縮,造成百業更加蕭條?
央行此次的舉動,應解讀為「病人狀況不好,只好暫緩治療」,考量避免發生系統性風險,並不是希望腫瘤長大,笨到認為可「拉房市救經濟」,而恐怕是相反:怕房市崩潰毀了經濟。
那放鬆管制會不會造成房地產投機再起?中央社報道,房仲全聯會榮譽理事長李同榮認為目前市場「早已沒有投機炒作獲利的環境」,高房價時代讓房仲人人喊打,但也不需以人廢言,的確目前多數國人對房地產看跌,投資客急著出場,哪還會再投機呢,銀行想趁最後機會卸下燙手山芋,恐怕也不會輕易增加核貸,這種時候要是竟然還加碼房市,那套句李同榮的說法,可說是犧牲小我「救經濟」的「愛國人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