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論:那麼就從艾菲爾鐵塔談起吧-藍弋丰 產業媒體總監

20160412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嘉義布袋的高跟鞋教堂引起是否與地景相融合的爭議,每當類似的爭議再起,總會有人提起法國巴黎艾菲爾鐵塔的故事。(資料畫面)
嘉義布袋的高跟鞋教堂引起是否與地景相融合的爭議,每當類似的爭議再起,總會有人提起法國巴黎艾菲爾鐵塔的故事,說當初艾菲爾鐵塔也一樣被許多藝文人士批評為醜惡、與巴黎市容完全不融合,但是如今成為巴黎的代表象徵建築物,所以沒有與地景融合也不是問題了。是這樣嗎?
既然說到艾菲爾鐵塔,不妨先從艾菲爾鐵塔的故事開始說起,的確,艾菲爾鐵塔當初遭到無數藝文人士反對,抨擊為大而無用的超級醜怪,艾菲爾鐵塔日後有作為電波塔使用,但是建造時的1889年還沒有播放廣播與電視的需求,所以一開始的確是除了觀光用途以外別無其他作用,所以與只是裝置藝術的高跟鞋教堂,勉強說來是有點異曲同工之妙。
但艾菲爾鐵塔的爭議性可遠比高跟鞋教堂高太多,畢竟高跟鞋教堂只有17公尺高,連在布袋港與漁市都還看不到高跟鞋教堂,要出武聖宮才能見到,艾菲爾鐵塔當年可是設計為全世界最高建築,雄視整個巴黎市區,就有如台北101在台北哪邊都看得到,台灣人只要到台北抬頭看看101,就能想像當年反對人士對艾菲爾鐵塔建成後將造成的景觀破壞之驚恐。
在反對艾菲爾鐵塔最力者之中,最悲情的大概是知名詩人莫泊桑,當艾菲爾鐵塔完工,有些反對者改變了意見,但莫泊桑仍然覺得那巨大鋼鐵結構醜到不能入目,他被迫每天只能在塔上餐廳吃飯,因為那是全巴黎唯一一處不會見到艾菲爾鐵塔的地方。
今日的高跟鞋教堂爭論端出了歷史上的艾菲爾鐵塔,當年的艾菲爾鐵塔爭論也一樣端出了更古老的歷史建築物,那就是埃及的金字塔,反對者批判艾菲爾鐵塔是抄襲金字塔,艾菲爾本人回應道:在埃及受到如此喜愛尊崇的建築物,怎會到巴黎就變成又醜惡又荒謬的呢?
無論如何,最後艾菲爾鐵塔還是建成了,但是它成為巴黎的象徵有許多原因,艾菲爾鐵塔為了能在當年的材料與技術下高高聳立並抵抗本身重量與風力的吹襲,工程設計上充滿幾何學的自然力量,這對當年的人們可能太過前衛,但它是設計作為巴黎世界博覽會的入口,當時的世界博覽會是人類想像科技與工業未來之處,展示的都是讓人驚嘆的新奇事物,艾菲爾鐵塔的鋼骨現代工業風格儘管與巴黎的19世紀浪漫格格不入,卻完全符合世界博覽會的驚世駭俗科技氣氛,並非真的「不融合」。
更重要的是,別忘了艾菲爾鐵塔作為全世界最高建築物長達45年,至今也仍是巴黎最高建築物,任何一個城市的最高建築物,尤其是又曾經當過世界最高建築物的,必定會成為該城市的象徵,這已經與美學與否無關,最好的例子就在台灣,台北101建好時被慘批為「靈骨塔」,上頭裝飾的「孔方兄」銅錢符號更是被嫌棄俗氣至極,過了這麼多年,如今問台北市民101好不好看,恐怕答案仍究一樣是醜到不行,但是它無庸置疑的是台北的象徵,不論美醜與否。
但問題根本也不在於美醜。
高跟鞋教堂真正該探討的問題其實應該在於它有沒有造成原先預想的效用,這方面恐怕十分有限,問問遊客就知道了,新聞一出,許多人跑去打卡拍了張照,然後忍不住冒出一句「就這樣啊?」是啊,就這樣,當許多遊客一家子摸摸鼻子準備打道回府,路過武聖宮,小朋友發現正在演出敬神的布袋戲,都市小孩從來沒看過,還覺得比較新奇有意思。
這就是批評者所謂的「與地方脈絡結合」的真義,並非在美學與設計上與既有地貌建物融合就叫結合,一座建築物即使是純觀光作用,也不是做個「裝置藝術」就能帶動觀光,艾菲爾鐵塔是作為世界博覽會的大門,代表法國當年工業化與現代化的雄心,之後以其雄踞全巴黎的高度作為觀景塔,有其用途,不是真的只是巨大裝置藝術。觀光建設必須與當地原本的風土民情機能相結合,這並非美感問題,而是有沒有用的問題,建築本身是死的,必須有人來使用,有人的活動襯托,才會成為有生命力的人文景觀。
高跟鞋教堂則從頭到尾就只是個裝置藝術,既非真的教堂,裡頭根本沒有神職人員,當地主要也不信奉基督教,甚至其實整個建築根本沒有任何作用,連間廁所也不是,遊客來了拍了照就走,當過年期間開放,新聞熱潮引起遊客熱潮,當地塞車擠爆,住戶寸步難行有家歸不得,遊客如蝗蟲過境,附近廁所不足被迫隨地便溺,垃圾到處亂丟,留下遍地瘡痍,卻沒有得到什麼經濟好處。單一拍照景點的下場如何,其實早非新聞,池上鄉伯朗大道的「金城武樹」爆紅之後,地主毫無受益,反受其害,遊客亂丟垃圾、踩踏農田、妨礙耕作,地主氣得一度想砍掉。
當然,地方人士與民意代表積極爭取爭取地方建設,絕非想帶來災害,而是一片苦心,想為地方爭取經濟發展的機會,原本的設想是藉由創造特定景點拉動人潮,希望觀光客能注入布袋漁港、觀光漁市,連結布袋鹽山、鹽場、海濱公園等景點,這樣的目標,相信反對高跟鞋教堂的一方也一樣能認同。然而,其實結合當地人文脈絡的建設,才更有利於將觀光人氣轉為注入當地經濟的買氣,同樣的建設預算,可達到更好的效果。
正反雙方其實應該攜手合作,引起討論是用以集思廣益,設想何種符合當地脈絡的規畫更能達到振興經濟的目的,而非以美感、道德觀交相指責,筆戰誰的掉的書袋多、歷史讀得比較好,否則就算引來20萬人次點閱,卻只是在底下交相責罵,那與高跟鞋教堂過年引來20萬人次遊客,卻只帶來滿地垃圾,又有何差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