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一笑:劫後餘生的鳥類-海雲間 生態評論員

20160627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唯有正視保護生態環境問題,才能阻止人類繼續趕盡殺絕。(作者海雲間圖片)
最近網路出現二張斑鳩以鐵絲築巢孵卵的相片,網友們看了之後直呼好心疼,紛紛留言感嘆自然生態環境遭人類破壞,害得鳥媽媽(相片主角是鳥爸爸才對)找不到樹枝築巢,事實上,當大自然環境遭破壞之後,這類景象在都市中常可見到。
這二張斑鳩以鐵絲築巢孵卵相片,來自爆料公社,原PO文說,這是他在台中市區所拍攝到的畫面。斑鳩以鐵絲築巢,並非首例,近年來常見斑鳩夫妻撿鐵絲、電線等,於人類居住的屋簷或陽台上築巢,就筆者家陽台上種的盆栽山蘇,也曾經成了斑鳩孵卵的巢穴,當雛鳥離巢後,我的山蘇卻奄奄一息了,經過一翻搶救後,山蘇終於活過來了,而且現在已長的很高、很健康。當時那對斑鳩夫妻,也拿了我陽台上的衣架築巢。
曾在我家陽台築巢孵卵的斑鳩夫妻,為台灣常見留鳥「珠頸斑鳩」,珠頸斑鳩雌雄同色,而爆料公社這二張相片中主角,也是台灣常見鳥類,為斑鳩種類中的「紅鳩」,但牠是鳥爸爸而非鳥媽媽。雄性紅鳩羽色為葡萄紅,雌鳥則為褐色,從羽色中可輕易分辨出雌雄,但如非鳥友、專家或擅長觀察野生動物者,一般民眾可能較無法辨識,所以這隻正在孵卵的雄性紅鳩,才被網友誤為鳥媽媽。
但也有專家誤判,說牠是「環頸斑鳩」(台灣稱為:珠頸斑鳩),珠頸斑鳩頸部為黑底白點頸環,背部為不明顯淺色鱗狀斑羽毛,而這二張相片中的斑鳩,頸環為黑色無白點斑紋,很容易辨識為紅鳩雄鳥。且不論鳥爸爸、鳥媽媽,還是環頸斑鳩、紅鳩等,野生動物找不到棲所繁衍後代問題,才是重點。
許多生活於都市的鳥類,常會選擇人類居住的建物築巢,同時會以附近的雜物作為築巢材料,這種行為,應是為了便利而就近取材,另一方面,可能為了方便覓食撫育雛鳥,而非真的找不到大樹築巢孵卵。台灣各大都市雖大樓林立,但到處都種有綠化環境的大樹,並且鳥類具有得天獨厚的飛行天賦,想要找到適合築巢撫育下一代的樹木,並非真的很難。
有些鳥類,常會找一些稀奇古怪的材料築巢,對於不擅長築巢的斑鳩來說,以鐵絲築巢也就不那麼難以想像了,只是爆料公社網友拍攝到的築巢地點,竟然發生於毫無遮蔽的燠熱太陽底下,確實令人匪夷所思,怪不得網友們非常擔心是否能成功孵出雛鳥。
從爆料公社網友拍到的斑鳩鐵絲築巢畫面中,不難想像斑鳩草率的築巢行徑。斑鳩孵化期約為14到17天,雛鳥離巢約為18到20天,可能來自斑鳩從孵化到雛鳥離巢的時間短暫,所以養成牠們草率築巢的習性,比起燕子的築巢本領來說,差距甚遠。
除了斑鳩常草率築巢之外,烏鴉也很懶得築巢。台灣烏鴉較少見,但日本烏鴉無所不在,我曾分別在日本九洲、大阪、東京等地區,發現過烏鴉連巢都不用築,直接拿人類的生活用品當巢穴,令人看了傻眼。
但要認真追究起來,的確因人類開發因素,導自然生態環境面積縮減,大自然遭破壞之後,森林與植物面積大規模縮減,令所有野生動物食物鏈跟著中斷,才會迫使許多野生動物,必須適應人類居住環境,因為只要有人類的地方,就有食物。尤其鳥類,可自由飛翔覓食,從昆蟲、種子,到人類吃剩的食物,都可成為牠們的食物,這可能就是為何鳥類能逃過白亞紀第三紀滅絕原因,並且在大滅絕後的1500萬年內,能夠產生一萬多種新物種。但近代有些專家的說法,認為鳥類是恐龍其中的一支族群演化而來。
鳥類可飛行到任何地方,尋找適合生存的環境,但其它野生動物,卻無法隨心所欲,當失去避護所繁衍後代與食物鏈中斷之後,較具適應環境條件者,或許可遷徙到遠離人類的環境,繼續生存下來,但適應能力差者,則逐漸消失,甚至走上滅絕之路,這非危言聳聽。台灣自1959年至1970年,短短11年間,便已有23動植物消失,30年後宣告滅絕,而台灣雲豹至2014年消失滿30年,最終仍宣告已滅絕。
「2006年科學季:多樣性台灣」活動時,曾展示已滅絕生物追思會影片,影片介紹說台灣擁有四萬六千多種生物,物種數量比例為全球所有國家平均值的100倍,但30年來(10年前)卻因棲地遭開發破壞,造成將近三十種生物滅絕、近百種生物瀕危。魚類專家兼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現任執行長)邵廣昭博士當時表示,台灣共有78種特有種魚類,其中的40種為河口與淡水魚,但這40種魚類中,已有6種滅絕。事隔十年後的今日,想必已有更多物種滅絕。
台灣特有種的滅絕,就等於全球滅絕,而且滅絕原因來自人為破壞,這是台灣一大恥辱。雖然爆料公社網友PO的斑鳩鐵絲鳥巢,令人看了揪心,但另一方便,也慶幸這些劫後餘生的鳥類能因應環境變遷,尋找另一種生存之道,而這一切,都來自人為破壞所致,唯有正視保護生態環境問題,才能阻止人類繼續趕盡殺絕。